热门: 延安路建无轨电车线路   去年一线楼面价涨8成   最冷天蔬菜批发价跌量减   沪昨日气温创35年来最低   “水管”昨成最热词   周三将告别冰点并迎来雨水   大悦城七楼外墙突发火灾   沪位列全国最拥堵城市第8   抗寒防冻必备攻略   沪将继续执行住房限购政策   地铁开启防冻“加强版”   申城遭遇罕见寒潮   沪市民境外游人均支出1.5万   沪多地气温破冰点   雾霾高发铁棍山药沪上受捧   
【浏览字号:
《冯契文集》新书发布 哲学当然要表现时代精神
http://culture.online.sh.cn 2016-08-17 21:16 [来源]:上海热线-文化

郁振华: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冯契文集》发布会现在开始了,首先我介绍一下今天参加我们这个环节的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女士,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任刘晓虹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卫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晋荣东教授,我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郁振华,非常荣幸今天在这里举行冯先生文集的发布会。

《冯契文集》的第一版是1996-1998年出版的,当时也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年以后我们再一次增订了《冯契文集》,这是在2016年刚刚出版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华东师大哲学系和华东师大出版社展开了非常好的合作。首先,请王焰女士代表出版社致辞,下面有请王社长。

王焰: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嘉宾老师,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每年8月开幕的上海书展已经成为沪上的一大文化盛事,是读者和作者共同的狂欢节,今天是2016年书展开幕的首日,此刻我们正在举行书展中心活动区的第一场重要活动—《冯契文集》增订版的新书发布会。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嘉宾老师的到来,感谢现场的读者朋友和我们共同见证这一时刻。我将非常高兴也将非常荣幸的向各位介绍华东师大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这套学术巨作,以及它出版背后的故事。

冯契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执教于华东师大哲学系,在此后的岁月中,他在这里教书育人,在这里著书立说,写下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中下)、《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等代表性著作,并对智慧说三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构建了自己的“智慧说”哲学体系。1995年冯先生去世,其后三年里,华东师大哲学系和哲学研究所“冯契先生遗著编辑整理工作小组”的艰苦努力,他的哲学论著结集为《冯契文集》(十卷),由华东师大出版社陆续出齐。20余年来,《冯契文集》持续不断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人,与此同时冯契先生的思想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著作中丰厚的学术内涵渐渐走出学院,开始启迪普通民众的精神,为此,在2015年冯契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华东师大哲学系与我们出版社携手对旧版的十卷进行精心校勘,并整理收录原先没有编入文集的文学作品、政论短文等编为第11卷,就是现在看到的这套全新的增订版《冯契文集》。

增订版《冯契文集》的顺利出版与华东师大哲学系参与修订的数十位老师和同学们的辛苦努力是分不开的。这次增订工作不是普通的订正初版错漏那么简单,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是依据当前的学术规范对冯先生著作当中引用的典集,参照近年出版的整理典校本,详细作注,包括添加作者、篇名、书名按、出版社、出版时间及页码,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还要作注进行说明。这些工作说来并不特别,甚至是琐碎的,但是要做好它却并不容易。因为面对的不是一两册书,而是一共11卷、近350万字的套书,涉及的文献之多,跨度之广,不亲历者难以想象。为了圆满完成这项工作,各位老师积极为修订工作出谋划策,在修订过程当中密切联系,对文献版本和体例格式多次沟通反复论证,对于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快速及时地做出回应,为了精益求精,有时甚至不惜将已经完成的工作推倒重来。这样严谨负责的态度令人敬佩和感动,所以在此首先感谢为这套书的增订而辛苦付出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同时我们学校的童世骏书记也一直非常关心这套书的进展,从立项阶段开始到最终成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细致而宝贵的建议,敦促我们以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对待学术经典,在此也要一并感谢学校上级领导的信任、帮助和支持。

《冯契文集》是我社的重点项目,入选2015年上海市重点图书。为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我们在项目管理、审校装帧、印制的各个环节都安排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员工对接工作,责任编辑勇于担当,负起了全部协调的责任,在整个图书出版过程当中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根据书稿不同特点量身定制出版方案。考虑到前十卷已经问世多年,传播广泛,我们在审校方面依据的原则是“无错不改”,将重点放在新增文献注释的卷内与各卷之间的统一方面。

第11卷是新增的,首次出版,这一卷除了保证文献版本体例格式与他卷统一之外,还要按照重点书的要求,根据当下的出版规范进行系统的编辑加工,正是我社审校部门的专业和努力保证了这套读书的编校质量达到重点图书的高水准。大家都看到了,这套图书装帧雅致、印制精美,颜值非常高,符合我们对于一套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学术经典著作的所有想象。大家看不到的是,在它呈现为这个样貌之前,我们选用的多种封面纸做出的效果都不甚理想……,这样美丽的一套书背后凝结的是我们社美编室多位编辑的才华,印务部门同事们的心血,再次感谢为本书辛勤付出的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员工们。

多年以来,华东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为教育和学术服务,立足华东师范大学这一平台,网罗国内高端学术平台资源,推出了很多学术著作和精品,在高端学术出版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图书影响力和品牌形象不断提升,荣获一系列国家荣誉,先后被评为先进高校出版社,全国良好出版社,全国百家图书出版单位,数字转型示范出版单位等等。最近还在上海首次对文化产业领域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集中推选表彰活动当中荣获上海文化企业十佳的殊荣,这些荣誉的取得依靠的是我们优质团队的支持,是我社员工兢兢业业的集体努力,也是广大读者朋友的认可和鼓励,感谢大家,感谢一路有你们,今后我们仍将继续努力,用心打造精品力作,出版更多像《冯契文集》这样的原创佳作回馈读者,谢谢大家。

郁振华:谢谢王社长,这套书的顺利出版,是在学校领导和出版社领导的关心之下,在华东师大哲学系的师生和出版社同仁的共同努力之下完成的,趁这个机会,我们要特别感谢《冯契文集》第一版的责任编辑缪宏才先生和第二版的责任编辑朱华华女士,他们的付出使得这套书可以顺利出版。对于冯先生,我们哲学界的朋友都非常熟悉,但是社会大众未必了解很多,今天来到现场的除了我们系的师生之外还有不少社会上的朋友,所以我想趁这个机会,请今天在座的各位嘉宾,你们都是冯们弟子,是冯先生的学生或者学生的学生,给大家讲讲冯先生其人其学,讲讲他的生平,以及他的学术贡献。我们首先请杨老师、陈老师两位冯先生的大弟子给大家介绍一下。

杨国荣:今天我们主要是介绍《冯契文集》,以及《冯契文集》的作者。冯契先生,在中国现代的地位大家应该有所了解,我们都知道20世纪从哲学界来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20世纪的上半叶出了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大家如果关心这个领域,可能知道三四十年代一些有创见、自成体系的哲学家纷纷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脱颖而出。但是在20世纪的下半叶,似乎自成系统的哲学家不如20世纪上半叶那样群星灿烂,这并不意味着在这样的情况之中,中国的哲学界就没有真正有创造性的哲学家。

谈到这个话题,大家可能习惯地想到港台一些哲学家,确实那个时期港台出现了一些自成一系的哲学家,但是中国大陆同样有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独立体系的哲学家。冯先生应该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首先以创造性为特点,这个创造性同时也是在反思中国、西方的历史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深入创造性思考之后才形成的。

如果我们要概括地了解冯先生这一思想系统的形成,有几个方面可以特别留意。一个方面是他具有世界的眼光,同时又始终具有民族的关切。他尽管是20世纪下半叶在中国大地出现的哲学家,但是他的关注之点、思想的兴趣点不仅仅局限在中国自身,他对世界范围之内的思想系统、包括对当代西方哲学的进展都给予了多方面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他的眼光始终没有局限在一个单一的窗口,而是放眼世界性人类思想演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他又具有民族的关切,他的思想从早期开始就饱含着对于民族、国家命运的关心(接上段)他早年就投身于革命,对民族国家命运的关切始终围绕着他的一生。

另外一个方面的特点,是他具有思想的敏锐性又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思想敏锐性包括提出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考虑的角度等等往往都是带着创作性的,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又有自己独到的价值视角和理解。对于哲学当中的基本问题,他有自己非常具有个性化独到的思考,体现了一定的敏锐性,不是仅仅重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思想,而是努力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构建。(接上段)他又有非常深层的历史意识。任何一种思考都不能从无开始,总是在已有的理论建构基础上做出新的推进,所以理论的探讨和历史的反思这两者是不能相互独立的。

再一方面,冯契先生有一个看法,我印象一直比较深,他认为哲学理论看上去比较抽象,但是从事哲学理论的时候总是要抓住一个现实的基点,如果具体地说,从学术层面看,从事理论思考的时候需要和实证性科学相关联,从历史上看,像马克思的哲学创作和他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了解是相关联的。(接上段)我们可以看到,冯契先生理论创作过程当中经常会很自如地运用哲学史上已有的思考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构成了他思考的前提,而且也从一个方面为哲学的理论跟具体的学科之间的关联,体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接上段)今天这样的思想依然值得我们关注,我们主要的关切是哲学和理论等等,但是若是同时在自然科学领域当中有一个相对具体的学科作为基点,有利于理论性的思考进一步推向深入,避免思辨的形式。冯契先生的哲学思考身体力行的也体现了这一点,同时有比较自觉的理论的意识。我就先简单说这些,谢谢。

陈卫平:各位,今天是《冯契文集》的增订版新书发布会,刚才杨国荣教授介绍了冯契先生哲学创作的过程和他哲学创作的理论意义。我想重点讲一下,从新出版的增订版《冯契文集》中,我们可以对于冯契先生有哪些新的认识?

大概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冯契的早年是非常热爱文学的,他想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跟我们一般印象中间哲学家是一个很严肃的、有逻辑思维在这样一种形象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在文学创作当中,主要是要运用形象思维,在增订版11卷里面收入了冯契先生十多篇的小说、散文、诗歌,他到了延安之后曾经在八路军行军路上写过一本诗集《北征》,当然现在找不到了,这是很遗憾的,但是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哲学家的思维和文学家的创作也是有着内在关联的。而这种内在关联在冯契那里体现为心灵的自由思考,他认为,如果没有心灵的自由思考,哲学的创作不可能,文学的创作也是不可能的。

(接上段)我们可以看到,在他晚年的书信里面,大量地引用了文学的语言来描述他的思想和情感,所以他把他的文学创作比喻为“早年的恋人”。“早年的恋人”是难忘的,我们看到新版的《冯契文集》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第二个新的认识,是他作为一个著名的哲学家也还是非常注意哲学的大众化。刚刚出版社王焰社长介绍了,这套书共有350万字,他所写的通俗的读物大概30万字左右,在整个《冯契文集》当中还是占有不小的比例的,在这些通俗的文章当中,他非常契合当时生活当中的一些问题,还引发出来讲其中的哲学道理。特别应该跟大家提出来的是,其中有一本青年读物《怎样认识世界》,受到了毛泽东主席高度的称赞,毛泽东主席看到这本读物之后向他身边的秘书推荐说,这是比较适合年轻人读的哲学读物。

()毛泽东有非常高的哲学修养,可以从那么多哲学教科书当中看到这么一本薄薄的通俗的读物,而且认为它是对年轻人很有启发的,所以我想这也是值得我们去再读一下思考一下的。十一卷里还有一篇是为当时的中学生哲学论文所写的一篇序言,表现了他对于当时中学生的哲学思维怎么提高也有他的思考。

第三,我们读这个文集,对于我们今天怎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也是有帮助的。习总书记在今年7月15号的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要以人民为中心”。哲学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在《冯契文集》中间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冯先生在40年代,当他要立志从事哲学研究的时候,就表达过这样一个意思,他引用了鲁迅《出关》这篇文章当中的话,说孔子穿了这个鞋子上朝廷,老子穿了这个鞋子走流沙,但是其实应该还有一条路,就是到人民中间去。

所以从这里面可以领会到,虽然这样一个哲学的理论创造似乎完全是一种理论上的思考,但是实际上隐含着对于大众的关怀,因而一直到他的晚年,他对于如何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提倡注意正确的价值观问题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就是讲价值观的大众方向。

我们现在经常会提到,习总书记7月1号讲话中间讲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个典故我们在《冯契文集》中可以找到,第七卷有一篇文章引了《孟子· 尽心》里面的话:“进取,不忘其初”,大概是习总讲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最早出典。冯契先生把“不忘其初”解释为孟子所说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今天,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在《冯契文集》中间我们也可以得到很多启发,谢谢。

郁振华:谢谢两位老师,两位老师很好地概括了冯契先生治学的特点,陈老师特别讲了第11卷当中可以加深我们对冯契思想理解的三个方面。11卷的整理主要是刘晓虹老师负责的,他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心得。在去年上海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大师栏目的电视片《冯契》里面,关于冯先生传奇人生的讲述主要是由刘老师承担的。今天来了这么多社会上的读者,刘老师是不是结合你整理11卷的工作,跟我们讲讲,尤其是青年冯契的特别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刘晓虹:前面两位老师对于冯先生思想的贡献、特色等等做了概括,我这边讲一点具体的。刚才郁振华老师讲了,我主要是做了第11卷的一些整理工作,在整理过程当中一方面我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冯先生的传奇人生可能电视片里面已经有所介绍了,我还是重点介绍一下第11卷这部书。

这部书一共分4部分,跟前面有所不同的特点或者是收集面比较广,刚才陈卫平教授有所介绍,冯先生多才多艺,早期有一段时间以文学青年出现,是北方左联小组的成员,清华文学社的成员,跟他一起做文学活动的有大名鼎鼎的王瑶,韦君宜,赵俪生(音),一起在清华左联小组编刊物、写作品。第11卷第一部分是“诗与文”,主要收集了他的文学作品,包括他中学时代的一些习作、翻译的短文等等,甚至还包括他发表的一篇数学论文。第二部分是“时与文”,有两层意思,《时与文》是40年代上海的一份进步刊物,冯先生从西南联大研究生毕业,在云南大学短暂任教,抗战胜利回到上海在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多所大学任教,最后到华东师范大学做的教授。教书的同时,他在当时的一些刊物上,尤其是《时与文》和《展望》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有的是短论,有的是关于思想文化专门研究的作品,比较著名的是《中西文化的汇合》、《论自由主义》等等。这一些重要的近现代思想的资料汇编,,大家在第11卷里都可以看得到。

第三部分“学而思”,是他50年代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一系列理论性的作品,有的是学习杂记,主要发表在文汇报“社会大学”栏目上,解放日报也有相当一部分,总共起来七八十篇,他50年代自己曾经结集出版为《学而思小扎》。我们除了收录这本小册子之外,还有其他数十篇理论短文。

第四部分“史与思”,主要是冯先生晚年发表的关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史,包括其他领域研究的专著、学术论文,包括人物回忆、书评等等。第11卷的编排,一方面体现时间的顺序,另外一方面也和冯先生人生的轨迹大致相吻合。他早年在清华大学时期在文学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成就,成为左联成员。而且他的创作题材很多,有小说,有诗歌,有散文。这些作品主要是两个方面,我个人感受一个是对现实的批判,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揭露、批判,对民主精神的一种追求,对劳苦民众,底层民众的同情,体现了一种民主和人道主义的追求。另一方面可以说尤其是它的一些散文和诗歌,非常具有浪漫主义的气息,我对文学是外行,但他是非常唯美浪漫的,他在自己的自述材料里面讲到,那个时候他正在谈恋爱,是爱情给了他文学创作的力量。清华大学时期,他不仅是文学青年,还是一个革命志士,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的几次大游行,反对军警到清华搜查。冯契先生表现特别突出,这在清华大学出版的党史著作和当时学生李昌抗战60年代出版的回忆录里面都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他被军警打成重伤,打得最厉害,也表现最勇敢,李昌的回忆录里面用了两个“最”来形容。

在当时出版的报刊上面有关于冯契以及其他20多位清华学生被军警稽查,校方展开营救的记载。抗战爆发之后,冯契也向西南联大很多进步青年一样投笔从戎,或者直接从军或者到前线去做服务工作,冯契选择到前线,先是到山西临汾参加游击队,后来转而赴延安进入了鲁迅文学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并且跟随八路军120师到抗战前线,在那里,从组织形式来讲是鲁艺的学生,在何其芳带领下有20多位文学系,美术系,音乐系学生一起学习,抗战前线他的主要工作是宣传工作。前面陈卫平老师也提到他还在这期间写了诗集《北征》,现在只能找到一篇发表出来的,其他没有找到。这首诗发表在《文艺战线》上,体现了当时对延安的影响跟抗战的主题有所结合。

在鲁艺学习一段时间又回到西南联大学习,不仅从事专业的学习学术训练,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参加地下党组织的活动,这在地方党史资料有很多记载,冯先生不仅仅参加校园里面的学生组织的读书会、写墙报、演讲这些活动,而且组织联络地下党与分散边缘地区党员和青年的联系,甚至和当地的地方党组织共同去少数民族考察,建立抗日根据地。

冯先生不仅仅是我们现在了解的一个严谨的学者,他早年人生阅历非常丰富,他是一个有社会担当的、非常有责任感的、有理想的一个革命者。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和他的人生经历分不开,他关注时代的问题,哲学家要回答时代的问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真实地感受到,这样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就是他所讲的哲学要体现时代。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郁振华:谢谢刘老师,第11卷的整理花了很大的精力,刘老师翻了很多原始材料(报纸、刊物等),编成了50多万字的一卷,很不容易。大家都知道,冯先生有两句广为人知的名言,很多社会上的朋友了解冯契主要是因为这两句话,一句叫做“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还有一句是“无论处境如何,始终保持心灵自由思考,是爱智者的本色”。这两句话被华东师大哲学系引为系训。今天在这样一个场合,请各位对这两句名言做一个解说,冯先生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两句话,其基本含义是什么?对于今天有什么启发意义?

杨国荣:“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是冯先生的两句名言,最早是50年代的时候提出来的,后来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批判,从他的本来意思来看这两句话回答的就是哲学何为。何为哲学,就是哲学到底是什么东西,哲学何为就是哲学到底有什么用,这两句话是从高度概括的形式对哲学何为做了一个回答。按照冯先生的理解,哲学的理论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思辨自身的层面之上,必须具体化为多样的活动当中,包括认识、改造世界过程当中,化为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方式,这个意义上哲学本身也内在的具有一种实践性,这种实践性通过具体化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方式。

化理论为德性更多把哲学的理论和自身生存存在过程联系在一起,德性就是人内在的品格人格,哲学理论不仅仅是外在体现在变革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当中,也内在体现在了自身人格品格的提升之上。真正的哲学需要具体化为个人生存的人格,得到具体的展现。我们都知道,哲学从早期,在哲学家那里为学和为人就是统一的,从孔子、老子、庄子等等开始,他们的为学、他们的哲学理论思考与研究和他们的为人、他们在自身的生活过程当中的为人处事联系在一起的,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哲学的理论和思考、研究哲学的人自身的内在品格之间的一致性。所以,化理论为方法和化理论为德性,从不同层面展现了哲学何为,一个侧重于认识和改变外部世界的过程,一个是侧重于我们人自身的成长过程,哲学在这两方面都体现出它一种深层的力量。

晋荣东:如果在座各位有机会到我们闵行校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一走入我们的大厅,就能看到,冯先生另一条名言印在墙上,“无论处境如何,始终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是爱智者的本色”,接下去请陈卫平教授简单讲一下关于自由思考的问题。

陈卫平:我刚才已经提到了,冯契先生讲心灵的自由思考,对于我们今天怎么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还是很有启发的,他讲的是心灵自由思考,并不是胡思乱想。首先,心灵的自由思考要和时代精神的把握相联系。还有,我刚才已经讲了,要和对于人民大众所关心的问题相结合的,个人的自由思考跟人民大众的方向是一致的,和时代的前进的脉搏是一致的。同时心灵自由思考表现一种个性化的,他所讲的他所思的他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不是人云亦云的,不是抄袭,而是自己的创新,这种创新是他对于中国传统的哲学,对于西方的哲学互相的融合建立的。概括起来心灵的自由思考大概就是这样的,一方面跟时代的课题相吻合,另外和人民大众的关切相吻合,另外一方面,要求在融合古今中外的传统当中做出自己的创造性的思考。

郁振华:这是两位老师对冯先生两句名言的阐发,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晋荣东老师对冯先生的逻辑、方法论思想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写了大量非常棒的论文,他对于冯先生的“化理论为方法”这一点肯定有独到的体会,请你说两句。

晋荣东:今天主要是增订版《冯契文集》的发布会,没有办法讲得特别深入。讲到逻辑和方法论可以提到金岳霖,冯契是金岳霖先生最重要、最有学术成就的学生之一。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把西方逻辑传入之后,在开发民智,转化观念当中,逻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相当长时间里面逻辑被忽视了,现在一般知道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现在好像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其实那个时候还有一位先生和小姐,一个叫做罗先生就是逻辑,还有一个莫小姐就是道德,现在我看到如果我们进一步使得整个社会的民主化,法治化有一个提高,使我们这个社会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品质有一个重大的提升,还必须重视逻辑和道德的问题。

冯先生主要的成果是“智慧说三篇”和“哲学史两种”,对没有完成的哲学革命做一个批判的总结,这体现在他的智慧说三篇的后面两本书当中。在他看来,中国近代逻辑和方法论没有得到系统的总结,诡辩式的辩证法还大行其道,不遵守逻辑的现象还比比皆是,他写了一本书是《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他认为近代哲学革命进程的自由和价值论方面没有得到总结,他写了一本书《人格自由和真善美》。冯先生始终关怀着时代的问题,在他的著作当中凝聚着他这些问题的思考,他提出了自己的答案。今天这样一个增订版的《冯契文集》推出来之后,我们希望在座的诸位以及通过大家让社会的大众有更多的了解。除此之外,去年是冯契先生百年诞辰,我们与上海纪实频道的大师栏目合作,拍摄了关于冯先生的上下两集的传记片,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这个传记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冯契先生的为人和为学。我就讲这么多。

郁振华:各位,我们新书发布会很快就到了尾声了。今天经过一个小时的讲述,大家对冯先生其人其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大家的讲述当中,关于冯先生哲学的特点,有这么几点大家谈得比较多。一个是他非常强调哲学的人民性,这是冯先生从年轻的时候起一直强调的,刚才陈老师已经讲了,他早年的时候有这样一种信念,用鲁迅《出关》里面的话说,“同样一双鞋,可以上朝廷也可以走流沙”但是冯先生认为还有一条路就是到民众中去。。他晚年的一个讲话《价值观的大众方向》里引述了马克思的话:我们的事业是由于人,也是为了人。价值观的大众方向就是把人民大众培养成新人,途径是人民自己培养自己,要尊重人民的自由意志。

与此相关,冯先生在哲学的大众化方面花了很大的功夫,除了写“智慧说三篇”、“哲学史两种”这样专精的著作,冯先生还写了大量通俗性的作品,在五六十年代,他的一些作品都在哲学的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冯先生工作的这一方面,也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

冯先生非常注重国际化的问题,这是很有意思的。冯先生从来没有出过国,40年硕士论文答辩完之后,曾经想考官费留学,但没有成,没有成功去英国留学。80年代末有一次要去夏威夷开会,也没有能成行,唯一一次出境是1992年刘述先先生邀请他去香港中文大学讲学。在1990年代,冯先生指出,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世界性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哲学要积极介入争论,在这个过程当中,使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的一部分。20年以后我们重读这翻话感受尤为真切。我们从事哲学研究,就应该有这样的抱负。

还有一个是个性化,大家都非常讨厌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东西。冯先生强调好的哲学一定时候个性化的。哲学当然要表现时代精神,但是不同的人对时代精神的感受是不同的。莱布尼兹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精神单子,以自己的方式映照世界。冯契先生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以他的特有的方式切中时代精神,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他的智慧说体系是一种个性鲜明的哲学创作。冯先生强调个性具有本体论的地位,与他他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晚年专注于哲学创作的经历有关。凡是创作肯定是个性化的。

总之,在这些方面,冯先生是一个范例,

值得我们认真地仿效和学习。今天的发布会就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嘉宾,感谢各位朋友的参与。谢谢大家。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 分享到:

  • 上海热线微信公众号

  • 上海热线易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选稿]:三品飞鱼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