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盘上海精彩地下场所   上海最贵的20样东西   吃这个菜能防多种癌!   央视主持人最痛买房史   魔都最霸气的15家面馆   揭韩8大整容最多女星   这样布置沙发客厅翻倍   延安路建无轨电车线路   去年一线楼面价涨8成   最冷天蔬菜批发价跌量减   沪昨日气温创35年来最低   “水管”昨成最热词   周三将告别冰点并迎来雨水   大悦城七楼外墙突发火灾   沪位列全国最拥堵城市第8   
当前位置: 2016海派文化> 非常人物
【浏览字号:
彼得·汉德克:请不要再给我贴上“后现代主义”的标签
http://culture.online.sh.cn 2016-11-09 09:07 [来源]:新浪读书

汉德克

  彼得·汉德克

  “我是一个作家,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职业。”

  2016年10月22日,北京秋意正浓,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74岁的彼得·汉德克这样形容自己的职业。两个小时的对谈中,他反复提及“作家”这一称谓,加缪、艾辛多夫、迪伦马特则是他对这一美妙词语,加以形容的辅料。

  彼得·汉德克,德语文学大师,毕希纳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的获得者、奥地利文学家、剧作家。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曾这样形容他:“汉德克是德语文学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而言,熟知汉德克,多是源于他的剧本《骂观众》——这部从头至尾否定传统戏剧的文本,曾让他名声大噪。在现场,当话题再一次回归到这部成名作时,汉德克却表达了他的不满:“中国的观众总是抓着《骂观众》这出戏不放,对我来说有一点不礼貌。”他认为《骂观众》甚至称不上是一部正规的话剧,“那是好几十年前的作品了,我也不认为是什么后现代主义,那是我22岁时创作的作品,当时根本没有‘后现代’这个词语, 希望大家放过我,不要再给我贴上‘后现代主义’这样的标签。

  此次的北京读者见面会是汉德克中国之行的第三站。不同于上海乌镇,身着“戏剧性”的印花马甲,眼前的汉德克以一身清爽的黑色西服亮相,白色的短领衬衫巧妙地搭配着他的银色白发,很难看出,这位帅气优雅的智者已迈入高龄。

  “你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全世界都只有一种文学。”整场活动中,汉德克妙语连珠,对于形形色色的提问,汉德克直白地回馈着自己的感悟。在谈及如何置身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时,他坦言:“上帝知道。”在被问及写作习惯时,他回答:“这个问题你可以提给任意一个作家,每个作家回答的都不一样,但是都同样无聊。”当然,在答读者问后,他也不忘点评提问者的穿衣品味……一连串的赞美甚至抨击,让我们依稀能找寻到那个活跃在文字上,叛逆、爱憎分明的形象。

  在这场名为“我们时代的焦虑”的分享会中,汉德克用文学建构起读者与作者间的关联:对于作者而言,形象的诞生是赋予生灵的历程,但对于读者而言,品读创造者用最简单之笔调状出的具有丰富内蕴的作品,已然足够。“非常抱歉我们今天在的这个空间没有窗户,但是很多人的问题对我来说就是打开了一扇一扇的窗户。”在最后,彼得·汉德克这样说道。

  以下内容为部分访谈实录:

邱华栋

  邱华栋

  邱华栋:我先问一个问题,抛砖引玉。在我印象里,当代的奥地利我比较熟悉三个大作家:一个是伯恩哈德,再有一位是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第三位是彼得·汉德克先生。对我来讲,这三位奥地利作家都非常杰出乃至伟大。

  而且我去过奥地利一次,我觉得那么美丽的一个国家,安静、祥和、平静,但他们三位的作品所传达的东西,内在却紧张感强烈,非常撕裂,非常绝对,本来日子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写得那么拧巴、那么纠结、那么激烈,这是我想问您的第一个问题。

  彼得·汉德克:您去奥地利的哪里还记得吗?

  邱华栋:维也纳。

  彼得·汉德克:还去过哪?

  邱华栋:我也记不住了。也有十年时间了,都是非常美丽的城市。

  彼得·汉德克:您当时去了多久?

  邱华栋:半个月。

  彼得·汉德克:这样的话就理解了,为什么在你的形容中,你说这是一个非常宁静平和的国度。不过我也同意你的观点,因为我也认为奥地利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国家,奥地利是我的故乡,在对待故乡的态度上,我不像托马斯·伯恩哈德和耶利内克有那么多的问题。我在作品当中所研究的问题并不是我对故乡的态度关系上的问题,我的作品当中主要涉及的问题是关于“存在”。

  我创作这些作品,并不是因为奥地利这个国家,其实托马斯·伯恩哈德和耶利内克两个人可能更多在作品当中体现了跟这个国家的关系。在我年轻的时候,奥地利对我来说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但是现在对我来说这些并不是问题,当然有的时候还是会想到它,还是会有些纠结。

戴锦华

  戴锦华

  戴锦华:我想我不是一个有资格的提问者,汉德克先生的新作还没有变成中文,所以我们没有办法追随他创作的脚步来看他从70年代的一个充满愤怒的年轻作家,走到今天成了一个国际级的大师,我们没法从作品的意义上了解他的脚步,而我们面对的是今天的他,我不知道该如何发问。所有的发问肯定是关于我们已知的汉德克,关于他的作品所记述的过往。

  我问一个比较笨的问题,尽管我们说艺术是共通的,但是其实很少有艺术家能够跨越自己创作的边界,据我所知汉德克先生同时是著名的国际级作家,同时又是著名的剧作家,而他的剧作本身和他的剧场实践形成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互动,因为他的剧本改变了剧场实践,所以他不只是一个写剧本的剧作家。同时他是一个电影导演,一个作家做编剧不是一个奇特的事情,但是一个作家做了导演,而且成功的执导了他的作品,这个实际上在今天是很少见的。而且他的作品,我说这话也许有点冒犯,不像……比如说玛格丽特·杜拉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电影跟她的小说真的很像,而汉德克先生的电影是电影,小说是小说。

  我的问题很简单,想问汉德克先生,您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媒介,不同的媒介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或者思考,还是您认为您的思考通过不同的媒介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彼得·汉德克: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但这个问题没法回答。我其实有一种非常少见的节奏,但是其实我创作的重点是叙事性的创作,史诗性的创作。这个就像一棵大树,总有一些枝杈,这些枝杈可能也同样重要、同样美丽,这就是戏剧创作。

  我为一些电影写创作的脚本,但是这棵树的主干仍然还是这个史诗性的叙事,我也别无选择,我的创作基本上是这样的,这就是我的天性,我也非常高兴是这样一种情况,这样对于文学来说是很好的,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最好的状态。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 分享到:

  • 上海热线微信公众号

  • 上海热线易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选稿]:王晓苡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