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盘上海精彩地下场所   上海最贵的20样东西   吃这个菜能防多种癌!   央视主持人最痛买房史   魔都最霸气的15家面馆   揭韩8大整容最多女星   这样布置沙发客厅翻倍   延安路建无轨电车线路   去年一线楼面价涨8成   最冷天蔬菜批发价跌量减   沪昨日气温创35年来最低   “水管”昨成最热词   周三将告别冰点并迎来雨水   大悦城七楼外墙突发火灾   沪位列全国最拥堵城市第8   
当前位置: 2016海派文化> 洋场风情
【浏览字号:
为什么上海第一代新式电影院几乎全都在虹口
http://culture.online.sh.cn 2016-11-30 09:37 [来源]:文汇报

  《哈利·波特》 的魔法世界中,出现过一张实用性极高的“活点地图”,监控着地图上所有出现人物的动态轨迹。不妨把人想象成其他的观察对象,比如建筑物,就能发现它们在不同“时间”中的位置关系,形象生动,一目了然。

  传统历史学研究无法呈现的东西,通过地理学的方法展示,这是对于被学界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通俗的解读。“活点地图”可以不只有一张,通过建立有效的模型,可以叠加使用产生效果。在此基础上,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与哈佛大学合作开发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系统(简称CHGIS),在城市文化研究领域颇有影响力。日前,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签订了“城市空间分析实验室”合作协议。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荣跃明说,发展数字化人文学科已成为趋势,对大数据的有效应用,将提升城市文化研究的精度与深度。

  20世纪20年代虹口曾集中了13家电影院

  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电影院主要分布在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及其附近地区,共集中了13家电影院,单单北四川路海宁路交叉口附近便分布着五六家电影院。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只有7家电影院,法租界仅3家电影院,南市仅有1家,沪西曹家渡也仅有1家电影院。这一上海电影院的空间分布格局,直到1930年代新的一股电影院建设高潮到来才被打破。

  为什么第一代新式的电影院几乎全都在虹口? 而且大都汇集在四川北路海宁路附近。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包亚明研究员以地价表现的微观视角,对城市区位功能的演化与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上海开埠之初,土地的贸易功能在地价表现上最为突出,这是上海租界城市化刚起步阶段的特色,码头、仓库、运输要冲等地段成为最早的“地王”。虹口乍浦路、四川路一带,是美租界最早开发的地区,属于黄浦江边比邻码头、仓库的好地段。四川路海宁路段紧邻当时的外滩“中央商务区”,离南京路闹市中心也仅仅一河之隔,即便算不上钻石地段,也无疑具有黄金地段的特征。

  随着城市定位从对外贸易的单一功能,向全方位的城市综合功能发展,地价也从先前的主要与贸易功能挂钩,转而主要与区域功能定位与功能开发程度挂钩。上海影院行业的开山人之一、西班牙人雷玛斯当初来到上海时,资金并不雄厚。南京路闹市区的房租过于高昂,雷玛斯决定退回到次一级的城区,利用虹口庞大的移民资源来培育属于自己的电影观众,虹口活动影戏园、维多利亚影戏院等成功的投资无疑具有示范效应,强化了上海电影院业选址的集体冲动。

  包亚明认为,四川路海宁路一带的地价表现,在当时应该远远好于现今。除了以移民和侨民为主的虹口居民外,虹口对闸北、杨树浦等周边地区也有着很强的辐射能力,许多丝厂、纱厂的小姐妹和家庭妇女也会周末凑钱到虹口看电影。上海早期电影院选择在此扎堆,恰恰是虹口土地的需求。利用这套历史地理研究系统研究方法,能生动反映出上海土地开发强度的演变,梳理上海房地产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些局部、细部问题,在现代城市史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洋行“棋盘格”式瓜分老外滩

  1843年至1869年,洋行纷纷“抢滩”上海。在上海最早实现租地的是宝顺洋行,租地面积13.8亩。宝顺洋行之后,怡和洋行、和记洋行、仁记洋行、义记洋行都在1844年向本地农民租地,两年间基本将九江路以北的外滩地块瓜分殆尽。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罗婧博士发现,一些外文资料里蕴藏着大量开埠初期的洋行景观信息,比如,外籍侨民在上海的“生活黄页”《上海年鉴》、“行业指南”《行名录》,以及 《北华捷报》 中看似无足轻重的一些广告或招工启事等等。

  这些散落信息整理而成的文字认识,填补了对英租界洋行分布的一些认识的空白,再通过运用GIS技术,可将其“复原”成立体、富有肌理感的图景,研究精度放大到街区的尺度,为研究及喜爱上海近代史者作参考。

  在这样一幅近代历史风貌街景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开埠之初英租界采用的最普遍的道路建设方式为“棋盘格”式道路模式。纵横交错的土地最易于丈量和出手,并且规整的地块对建筑技术要求低,也方便洋行建造房屋。从一定意义上说,洋行“规划”了当时上海城市的景观框架,可见他们不满足于土地,不断扩张领地的野心。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在 《城市空间的生产与消费:近代上海静安区域的形成及其文化意象的变迁》 的个案研究中,以“撤二合一”前行政区划的静安区作为研究对象,揭示近代上海空间生产过程及其区域文化特征的形成过程。

  自上海开埠至1949年,静安区在景观上发生了从传统江南区域到高档居住区,再到时尚与休闲兼备的生活与消费区的转变。其中,在1930年代大量中产阶层进入时为法租界的静安区,出现了不少新式里弄、集合式住宅。同时,教育、医疗、娱乐设施不断涌现。“打‘新世界的路牌’说起,仿佛一张电影的戏目……‘国际饭店’,不提,太高贵了,‘卡尔登’不提,它不在这一区,该是‘大光明’了,只要是开映前,你可以看到多少不懂外国话的舞女在等客人……大光明隔壁就是‘大沪’,梁氏姊妹不知何处去了,大沪的风光已远不如从前,只有极少数的兵老爷走上去……‘立德尔’也相仿佛,怕惹事的舞人裹足不前。‘立德尔’对过是跑马厅,上海开天辟地的公开的大赌场,逢着春秋大赛,写字间竟为了它停止办公。”1938年2期 《至尊》 载 《静安寺路上的风景线——打新世界广告牌说到百乐门》,大抵可以描摹当时静安区文化消费业态的丰富。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 分享到:

  • 上海热线微信公众号

  • 上海热线易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作者]:童薇菁 [选稿]:三品飞鱼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