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第一美女"今昔对比照   劳力士手表涨幅惊人   刘嘉玲80年代尺度这么大   惊艳绝伦的水滴作画   老上海奢侈的生活   曹颖大变脸简直认不出   中国十大夜景城市   这些不老女星辣眼睛   “试离婚”逐渐流行   国外精美的饼干包装   邓超最爱的竟不止孙俪   理解“女权”这件事   买二手房需注意七大风险   房价不会疯涨 但降价难   人社部回应社保养老问题   
当前位置: 2016海派文化> 海上艺坛
【浏览字号:
活动| 透过《明月几时有》趣谈海派电影文化
http://culture.online.sh.cn 2017-07-25 10:34 [来源]:上海热线—文化

    【上海热线文化讯】7月22日,上海市海派文化中心举行了第二期海上听潮·大师讲堂,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毛尖老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罗岗老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汤惟杰老师。


    三位大师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电影评论方面颇有建树的评论专家,在活动中,从著名导演许鞍华执导的电影《明月几时有》,与在场观众探讨了三个话题——文学·电影·历史,共同开启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头脑风暴。

三位大师分享独特见解

    《明月几时有》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东江纵队”真实事迹为蓝本,讲述了1941年末香港沦陷,日军侵占香港疯狂抢掠,搜捕滞留在香港的中国文化人士,强令他们合作。香港东江游击队紧急营救躲避在香港、九龙的文化人士,并在香港人民的掩护救助下,全部安全撤离香港。还原一群地道的香港小人物为保卫香港与凶残的日军抗争,奉献出青春和生命的真实故事。

    现场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毛尖老师直言在大量的喧哗作品中《明月几时有》不算是一个好作品,但这部电影从任何意义上都是称意之作,尤其是电影中涉及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但电影的开头却令人失望了,因为开头用了一大批的明星演员营造了一个过于庞大的噱头。所有演员都像是临时演员,气质上不吻合、形象上不吻合。但最有意思的就是观众对文人不在乎,却要抢救文人。

现场听众提问

    《明月几时有》是一部涉及到历史的电影,电影和历史的背后是千丝万缕的联系。“东江纵队”是很一个很大的行动,当时的香港是省港,广东省和香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两个地方完全是打通在一起,而且中共的力量,对于香港的渗透非常之深入。在交流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罗岗老师提到拯救的不止是文化人还有外国人,发生一场动乱的活动需要动用四面八方的力量。

大师妙趣言论“逗笑”听众

    贯穿电影最主要的就是人物主线,每一个人物都是注入了灵魂的,他们不是一个作品而是有生命力的。但在《明月几时有》的人物线索却出现了意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毛尖老师提出这里面几条线索有的时候超现实,有的时候又是现实主义,有的时候是抗日传奇剧,有的时候是抗日底层老老实实的抗战剧,线索非常混乱,故作文艺青年的腔调。

现场观众与大师留影

    这部电影牵扯到抗日历史,不由得使人联想到上海抗日战争,上海现今有很多地方,包括虹口都还有这段历史的遗迹。历史上上海最早有美租界、英租界,法租界。英美租界合并成了公共租界,在虹口这一小块地方。现在的武进路是公共租界最北端的线,四川北路往北延伸,被称为越界驻区,有许多日本侨民居住。在这个意义上,上海在虹口这一带,在公共租界以及势力范围内有日本侨民的势力。

    海派文化的兴起无疑与外来文化的涌入有关,居住在上海的美国人、日本人、英国人将各国的风俗带入了上海的上流社会,上流人士迫切需要电影文化的抚慰,海派电影文化所认同的洋场社会生活方式,沪西高级生活区的情调改变了传统的视觉需求,使得30到40年代的上海电影在东西文化感知错位中占了有利的位置。

现场观众踊跃举手发言

    上海开埠带来了新科技的力量,让这座城市开始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芒。意大利人来到中国在上海拍摄新闻短片《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成为上海最早由外国人拍摄的一部新闻纪录影片。美籍商人在上海香港路创立亚细亚影戏公司,一系列西洋影戏在中国破土发芽,这其中都和外国、香港牵扯着历史关系。

    四十年代末上海的商人和海派文化开始陆续南移香港,各大电影公司演员也开始南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香港电影,早期的香港电影文化深受上海电影的影响。时至今日,香港导演试图在老上海的“物质外壳”下面挖掘上海文化的精神内核,比如关锦鹏的《阮玲玉》试图解开一个上海一个传奇明星殒落之迷,许鞍华的《半生缘》希望再重述那段三十年代上海缠绵,而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片名,就直接源自周璇的名曲《花样年华》。

现场为三位大师颁授聘书

    上海许多电影院都扎堆于虹口四川北路一带,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汤惟杰提到虹口的胜利电影院对于上海80年代以来的观影史当中有非常重要的身份,1910年代上海电影院里面绝大多数都放的欧美的电影,1940年代也是这样。抗战胜利后的四年中,上海的电影院进口了将近2000部的好莱坞电影,为中国的电影发展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师现场为粉丝签名

    上海电影以丰厚博大的海派文化为底蕴,几乎集纳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全部光荣,更显海派文化和影视艺术,上海形象的营造与展示,在一定程度上组成了上海电影的“原生态”结构,这是一种独有的文化印迹。

    如今纵观中国整个电影行业,电影制作大多选择商业模式使得影片质量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电影市场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三位大师纷纷表示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的电影有非常强大的基础支撑,其中蕴含的历史和人文情怀都是未来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 分享到:

  • 上海热线微信公众号

  • 上海热线易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选稿]:值班编辑01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许可证编号:3112006002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52122211-客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