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上海这个区登纽约中国屏   上海人又省一大笔钱了   上海最闹猛的9个夜市   看看哪些人可提前退休?   奇葩试题你也不一定会做   宝宝咳嗽离这5类食物吧   孩子内心世界男女差异   你有女儿为她买婚房吗   嗯哼大王惊人去巡山   教师对家庭作业有责任   如何跳出攀比怪圈   "第一美女"今昔对比照   劳力士手表涨幅惊人   刘嘉玲80年代尺度这么大   惊艳绝伦的水滴作画   
当前位置: 2016海派文化> 书香上海
【浏览字号:
《北京的胡同》
http://culture.online.sh.cn 2017-12-09 09:23 [来源]:上海热线-文化

基本信息

作 者:翁 立

摄影者:丁幼华

书号: 978-7-101-12271-8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定价:39.8元

开本:32开

字数:180千字

页码:265

编辑推荐

☆留住记忆,传承文化

北京的胡同,作为历史留存下来的建筑精华,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是北京风貌的灵魂所在,记录下了时代的变迁。随着北京城市改造进程的加快,胡同的数量逐渐在减少。本书希望能为喜爱北京胡同,关注北京文化的读者多留下一点念想,把老北京的记忆传承下去。

☆介绍全面,分类清楚

如果不从历史上的北京城讲起,无法讲清楚胡同的起源;如果不对多如牛毛的胡同进行分类,也无法梳理出清晰的脉络。本书对北京城的历史,从两三千年的古燕国开始,历经辽、金、元、明、清,进行了梳理。又按照胡同的名称分类,如以人名命名,以市场、商品命名,以建筑物命名,以地形景物命名等。

☆图片清晰,珍贵记忆

本书的图片多拍摄于20世界80年代,现在很多已经不存在了,堪称珍贵的历史资料。另外,附录部分的“北京老城区胡同分布示意图”,是从北京市西城区档案局专门找出来的,可供读者查找。

容简介

在丰富悠久和色彩斑斓的北京历史文化长廊中,胡同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作为北京街巷概称与代表的胡同,不仅构成了北京城的交通网络,关系到北京的城市格局,而且是北京城市生活的依托,北京居民生息活动的场所,并从而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舞台。本书以胡同的形成、命名和发展为框架,把格局与变迁、趣味与风情、历史与传说、人事与环境、既往与现实,纵横交织于一体。既脉络清晰,提纲挈领,又兼顾到胡同历史文化内涵的各个方面。

作者简介

翁立,1950年生于北京,编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兼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电影市场》杂志社主编、《中国银幕》杂志社总监。曾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瞭望》等发表论文等二百余篇,多篇获奖。1990年被北京电影学院聘为管理系外聘教师,开授《电影宣传学》课程,所撰讲义被作为教材,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另出版有《中国电影市场营销策划百例》(1999年)、《北京的四合院与胡同》(2003年)。

丁幼华,1954年生于北京,编审,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委理事,中国行业报协会新闻摄影专业委员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任《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助理,《生活资讯》杂志社社长,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华儿女》报刊社副社长,团中央出版行业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曾举办“丁幼华北京的胡同摄影展”;先后出版摄影画册《北京的胡同》;图书《郎月孤舟——周庄》;摄影画册《远去的家园》。其摄影作品多次获奖,并在各新闻媒体刊发。1993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后被评为首届德艺双馨摄影家。

话胡同

北京,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文明史上壮丽的文化奇观。许多世界著名的外国城建权威人士都认为,北京城是地球表面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不用说那举世闻名的天安门、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壮观的长城,就是那一条条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胡同,里面的学问也大着哪!

北京的胡同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是有了城市后才出现的,更确切地说它是在北京城成为元朝的都城以后才出现的。城市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因此胡同还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生活气息,好似一座座民俗风情展览馆,烙下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印记。

胡同本是蒙古语借字表音的双音节名词,在北京这地界儿成了街、巷、道、路、里等的通称,进而又发展为体现京城风情的窗口,成为北京传统地方特色的象征,散发着浓郁的“京味儿”。与许多京味儿小吃、京剧、京调等号称姓“京”,却起源于四面八方一样,胡同充分体现了北京文化的兼收并蓄、包容万千。

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这每一条胡同都有一个说头,都有自己的故事。

关于“胡同”的解释

我是在北京的胡同中出生,又在胡同中长大的。因而对胡同不但不感到陌生,还有一种亲切感。可外地人就不理解了,特别是南方朋友到了北京总要问:“你们北京人干吗管街道叫胡同呢?”好在我打小就爱听老人们讲北京的事儿,也好琢磨北京胡同的名儿,还搜罗积攒了些有关北京胡同的资料,平常还好在胡同里遛弯儿,因而还能回答得出。尽管自元朝的时候“胡同”就在北京这个地方广泛使用,明朝开始就不断有人对“胡同”一词进行考证,可文人们却说法不一,各执己见。

从史籍中看,光是对“胡同”这个词的写法从元朝到清朝就有:衖通、火弄、火疃、火巷、火衖、胡洞、衙衕、衚衕、等。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教授在《胡同及其他》一书中,专门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胡同”这个词进行了分析,指出胡同这个双音词的种种写法,是借字表音。

张先生认为胡同是个双音节的词,只用于北京和北方一些城市。它始见于金代,元朝才留下有较多的资料证实它是已经行用的街巷异名。关于胡同这个词的来历,旧日有三种解释:一为“方言”;二为“弄”或“巷”的缓言,是“巷”的反切;三为《说文》衕字的衍化。然而三种说法均不圆满。张先生假设胡同是个借词。蒙古语、突厥语、维吾尔语、鄂温克语、女真语、满语等“水井”,大致是huto 这样的音,被汉语吸收,借字表音,汉字的几种写法,其中胡同最为流行。到了明清大量使用,使胡同原义( 有水井处) 转为街巷,并被看作是汉语本身的词了。

已故北京史研究会会员曹尔驷先生在《北京胡同丛谈》一文中曾谈道,“胡同”这个名称究竟是怎么来的? 它最早见于元曲,如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的词句。还有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曹先生曾设想胡同是“浩特”的音转,因“浩特”最早是居民聚落之意,后来发展为城镇。并将此问题请教了张清常先生,张先生明确答复“胡同”二字确由蒙古语而来,根据语言考证,应是Hottog 的音转,即水井之意。乡有乡井,市有市井,除了河道、湖泊之外,井泉一般是居民生命之源,有井的地方才有居民。这才是胡同的本意。

有位在中国多年的日本人多田贞一,1944 年写了本《北京地名志》。他说:胡同正写是衚衕,相当于小通路、横街、小巷等。它是从蒙古语来的。在内蒙古,比村稍大的部落就叫胡同。北京也是很早就有称为胡同的事了,今天几乎被完全使用在街道的意义上,胡同的意义却是更近于村、镇的。据内蒙古来的人说,锡林郭勒地方的包,五六个集在一起,就称为胡同。他还指出了胡同流行的范围,不仅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河北有,天津、河南也不少,因而他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胡同的使用不仅局限于北京,中国北方基本上都有。这与张清常先生根据1989 年邮电部邮政总局主编的《中国邮政编码大全》所统计的全国胡同分布情况大致也是吻合的。

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突出一下的倒是张先生最近统计的全国约计5211 条胡同中,天津市竟占了1728 条,比北京市现今实有胡同数还多了四百多条 ( 这里说的胡同为不含街巷在内的狭义) 。

以上三位先生对胡同的解释,无论是“水井”也好,“居民聚落”也好,“比村大的部落”也好,意思上大体还是接近的。可是关于胡同,还有一种解释为“火疃”,说是“胡同”一词最早出现在元杂剧中,它作为街巷的称呼至少在元代就开始了。金末元初,蒙古人开始兴建元大都( 即北京城),当时城内居民的住房都是按片分开,中间辟有通道,这种通道在蒙古语中的读音为“火疃”。后来北京人便逐渐读成了“胡同”。这真是水与火的矛盾啊!

无独有偶,接着我又看到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地名漫谈》一书,其中有篇名为《北京胡同的由来》的文章写道:据考证,北京许多古老的街巷名称沿袭元、明、清之旧。胡同之称也始于元。不过那时不叫胡同,而叫“火弄”,又叫“弄通”。可见胡同即是从“火弄”“弄通”演变而来的。宋代都城东京( 今开封)、临安( 今杭州),称街坊为火巷。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每坊巷三百步许。”《杭州府志》也曾提到火巷,火巷是指都市规划时,在建筑群之间留出的间隔地带,平时是通道,万一失火时,便是防止火势蔓延的设施。据《析津志辑佚》这部记述元大都的书记载,其街制规定:大街的街宽不少于24 步,小街的街宽不少于12 步。小街就是火巷。《析津志辑佚》说那时共有 “三百八十四火巷”。《京师坊巷志稿》云:《元经世大典》谓之火巷,胡同即火巷之转。

这么说来,不管是“火疃”,还是“火弄”,以至“火巷”,虽都带个“火”字,实质都是为了居民的安全而防火的。这么看来与“井”“水”又没了矛盾。而且以上两种说法,在胡同之称始于元朝这点上也与前三位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当然,这些都是从语言及胡同的功能上说的。

还有一种对胡同的解释,则带上了点政治含义。明朝万历年间顺天府( 当时京师及附近州县都归顺天府所属) 宛平县( 当时京师西部地均属该县管辖,县署在地安门西大街东官房) 知县沈榜写了一部《宛署杂记》,对“胡同”这样说:“宛平人呼经行往来之路曰街、曰道,或合呼曰街道。或以市廛为街,以村庄为道。……其以衚衕名者凡三百一十二。衚衕本元人语,字中从胡、从同,盖取胡人大同之意。然二字皆从行,迨我朝龙兴,胡人北徙,同于荒服,亦其谶云。”也就是说“胡同”一词本是元朝的语言,是“胡人大同”的意思。到了明朝,胡人被打败,所以又加上了“行”字。字形虽变了,读音却没有改。由此看来,不管元朝还是明朝,对“胡同”一词的使用,还有点政治色彩。

综前所述,已经可以认定:“胡同”是元朝时开始出现在我国北方城市建筑布局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其作用是等同于街巷、里弄一样的通道,既连着民居院落,又是交通道路,当然它还有社会政治功能及文化诸方面的作用。在此,我们姑且把它看成一个专用名词,一个如同街巷那样的地名标识词就够了。

不过,还有一点在这里必须讲明白,那就是既然胡同是可以等同于街巷的城市建筑布局的专用名词,为何还要起这个专用名词,而不干脆称其为街呢? 这也是我在查阅了侯仁之先生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后才搞清楚的。原来元朝所建的大都城之所以规划整齐有如棋盘,是因为当时对大街、小街和胡同是有具体宽度标准的,不过那会儿是以步代尺,用步计量。元朝1 步为5 尺,约为1.54 米。

大都城共有十一座城门,城门内的大街构成了全城主干道。主干道相交形成若干长方形居住区,居住区中又有等距离东西走向的若干条胡同,从而形成了整齐的城市街道体系。当时规定大街宽24步( 约合37.2 米),小街宽12 步 ( 约合18.6 米),胡同宽6 步( 约合9.3 米)。经实地勘查,现今东四北的几条胡同,正是元朝胡同的规模。

这就是说,胡同在元朝时的宽度必须为6 步,比它宽的才称之为小街(12 步)、大街(24 步)。

但这一规定,随着朝代的更替,到明朝和清朝也就不那么严格了。明朝废弃了元朝的一些大面积建筑群后,原址上出现了一些不规则的小胡同。清朝又废弃了明朝的一些衙署、府第、仓场,这些地方也自然形成了一些不规则的胡同。有的胡同宽于6 步,有的胡同则不足6 步,还有的胡同两头窄中间宽。像明朝时,天安门西侧设有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及旗房、太常寺、通政使司、锦衣卫等九大官府衙署建筑群,到了清朝这些官府衙署被废除后,就形成了曲里拐弯的几条不规则的胡同:中府胡同、左府胡同、前府胡同、旗手卫胡同等。1959年9 月在这块地方建成了宏伟的人民大会堂。

在这儿特别指出胡同的宽度问题,并不是说在提到胡同时必须要注意它的宽窄,正好相反,我认为现在提到胡同则可以不再顾虑它的宽度,因为现今北京城的大多数胡同,几乎都是明朝和清朝形成的,那会儿对胡同宽度标准的规定已不那么严格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北京街道的地名,以居民住户为主的叫胡同,而以买卖商家为主的叫街,称街的未必有胡同宽,而胡同又不一定都比街窄。像西单北紧挨着灵境胡同的东斜街、太仆寺街,就没有灵境胡同宽;西单南的西绒线胡同,又不比它南边的南翠花街窄。

所以,我认为还是从广义上来解释“胡同”这个词更适当些:胡同就是老北京的街巷,是随着北京成为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而逐渐形成的交通衢道、城市脉络。而今后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许多多的胡同也许将被拓宽,并会开拓出更多的新街道,新的街道必定会比胡同宽得多,人们就会称之为街、路或更新的什么名词,但其仍有胡同的作用在里边。那时,胡同也许会成为过去,成为一个历史名词。本书所谈的胡同是从广义来说,泛指老北京街巷在内的所有胡同。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 分享到:

  • 上海热线微信公众号

  • 上海热线易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选稿]:三品飞鱼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许可证编号:3112006002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52122211-客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