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魔都格调

从国漫到古风音乐,年轻人这样定义“文化”

2018-07-12 09:29:48

  被形容为“9000岁”的90后、00后,用实际行动印证一个事实:越是具有本国文化特征、文化价值的原创IP,越能在动漫平台上受到年轻用户喜爱。国产原创动画《狐妖小红娘》围绕人与妖之间的爱情展开,豆瓣评分8.8,是一部“国风”作品。截至目前,全网漫画点击量高达127亿次,还成功“出海”。这部动漫作品的成功与取材传统、取材本土密切相关。动漫迷阿洁说,看国漫,更容易产生对本土文化的共鸣,也更容易理解动漫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容,“看到很燃的国漫,自然而然地对于我国文化有种自豪感”。

  动漫这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或许能为传统文化找到一条全新的表达之路。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势必能为动漫作品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在国漫发展之路上,前有取材于《西游记》的美影厂经典之作《大闹天宫》,后有源于《庄子·逍遥游》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半岛铁盒”说,不论如何,年轻观众对国漫的未来发展都有着极大信心,“从上下五千年中发掘素材,我相信国漫有朝一日能超越日漫”。

  古风的“传统”

  “喜欢古风音乐或汉服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cosplay或动漫强调的是年轻人中的“新潮”一面,那么创作“古风”音乐、穿汉服则呈现了年轻人的“传统”一面。

  打开B站(哔哩哔哩),刚放暑假的小夏熟门熟路地找到“音乐”类目下的“古风”标签,沉浸其中。她的手机中存了许多古风音乐,有古风歌手音频怪物、河图、晃儿等人的作品,“古风音乐意境优美,令人仿佛回到一个古色古香的、快意恩仇的时空”。在B站上,“古风”标签下的原创音乐多达数千首,热门曲目点击量甚至高达数百万,无不弹幕满屏。

  “长安柳絮飞,箜篌响,路人醉”“年少纵马且长歌,醉极卧云外山河,曾记兰台温酒伴月落”“江上烟催鸿雁,落霞似秋毫”……这些词曲都带有中国韵味,讲究复古风格与古典审美情趣的古风音乐,在网络上掀起一股音乐潮流。

  “古风音乐的词往往和古代的汉语、传统的思想挂钩,用婉约的、耐人寻味的东西去表现情感,古风音乐的意境能让人感受到重回田园、重回战场、重回家国梦。”古风作曲人丢子解释道。2007年,丢子与擅长古风词作的ediq发起成立“墨明棋妙”原创音乐团队,以古风词曲的创作为主。起初团队只有20余人,但这个被古风爱好者昵称为“墨村”的音乐组织,很快便发展为国内最大的古风音乐社团,目前共创作了近200首古风歌曲,每年平均制作一到两张数字专辑。

  “裴旻将军舞剑器,划惊堂一虹动天地;豪卷添墨长安曲,将狂草一笔指张旭。”这首几乎句句用典的 《盛唐夜唱》 是古风词作ediq的成名曲。在他看来,古风是把中国古典文化和现在流行的音乐元素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音乐风格,“古风歌词,特点是对中国传统题材进行语言上的呈现,诗句、古代的成语在歌词上会添加得更多一点”。

  这首《盛唐夜唱》也是小夏最喜欢的古风曲目,“歌词大气磅礴,听歌时仿佛回到那个充满无限遐想的盛唐”。“盛世凡尘”是一位古风音乐爱好者,在她眼里,中国文学的表达方式是婉约的,美感非常强,“里面会藏着一些典故,比方说‘鸿雁传书’,大家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再比如‘见字如面’,画面感非常强,这就构成了古风歌词的美”。

  如今,古风音乐爱好者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2016年,在鸟巢举办的国风音乐盛典吸引了将近5万名古风音乐爱好者。这些年轻的亲历者最推崇“古风”那种难以诉诸语言的中国式美感。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逐渐为世人所知。

  许多古风音乐的听众也是汉服爱好者。“90后”未央原本是一名普通上班族,自从三年前接触到汉服文化后,原本就喜欢古风音乐的她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你能在上海的地铁上看到,敢于穿汉服的年轻人变多了。”前不久,未央决定辞职,专门从事古风首饰的创作,发簪、钗、步摇、璎珞、耳坠、禁步腰佩等均不在话下。“传统文化怡情养性,我投入时间做首饰,关键是自己喜欢。”在她看来,喜欢古风音乐或汉服,只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生活方式。“当下,年轻人有了更多种文化上的选择,喜欢哪种文化风格,从事哪种职业,各种可能性变多了。”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张熠 责任编辑:李红霞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许可证编号:3112006002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5212221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