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魔都格调

673公里,一站一景,上海市民每一趟地铁出行都是一次“文化之旅”

2018-07-16 09:28:16

  每周末下午,悠扬的乐声准时在人民广场地铁音乐角响起。一期一主题,宝山月浦锣鼓表演、金山山阳民乐、淮剧、越剧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依次登台,在地铁空间中尽展文化的魅力。而在南京东路、陕西南路等站点,数十米长的文化长廊犹如一个个浓缩的博物馆,以最精炼的方式打开了“文化之窗”。

  上海地铁,17条轨交线路,673公里总里程,每天1000万人次客流量,路网规模世界第一。纵横交错的线路构成了城市“第二空间”,也令地铁的文化需求与日俱增。诗歌进地铁、阅读活动或是从远处驶来的“文化专列”,在描摹上海地下文化地图的同时,也重新定义了公共空间与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间的关系。

  地下的世界,一站一景

  毋庸置疑,在承担交通职责外,地铁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公共空间。“1993年1号线通行,6个站点,十几分钟的通行时间;现在来回上下班,乘客可能要在地铁中停留两个小时。”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建工作部部长吴昕毅说。乘客出行时间的增长,意味着如果文化进地铁,能在各种层面上增加市民与文化艺术的接触面。“地铁出行已成为城市生活方式,何不利用一列文化列车、一首地铁诗歌,为市民生活增添亮色?”

  地铁文化有静、有动。建设之初根据站点特色、地理环境所设计的站内壁画、浮雕,潜移默化成为地铁文化风格的一部分。地铁10号线豫园站,一面贺友直的连环画墙与老城厢的文化氛围万分契合,黄包车、拉洋片、剃头摊等老上海的“360行”在连环画中重现,定格了老上海的世象变迁。2号线静安寺站的壁画,以石碑石刻的方式,记录了赤乌碑、虾子潭、讲经台、涌泉、芦子渡、绿云洞等静安寺当年最富盛名的八大景观。去年年底通车的17号线,在沿线车站展示了青浦水乡文化。至于新天地站、南京西路站,也各有反映石库门或海派建筑元素的站内装置。“壁画是一种艺术形式,令地铁避免了千篇一律,更有文化味道。”大三学生麻旭云曾逛过一个论坛,在上面有摄影爱好者几乎拍摄了所有上海地铁站点的壁画、浮雕,“坐地铁时,大家都愿意花几十秒钟看看壁画”。

  13号线新天地站,石库门装置里通过“上观”新媒体感受上海五年发展和变化。

  车站建筑艺术是最大的文化载体。上海轨交站点的艺术化设计,视站点人文景观而定,在出入口、浮雕等方面选取类似的颜色、材料,从而与地面上的保护建筑、文化名人名事相互呼应。一站一景,地铁外观风格与地面人文相承接,城市地铁同样是城市文化的缩影。

  地铁10号线交通大学站“交大百年辉煌”壁画,运用现代雕塑的抽象构成和传统具象元素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交大百年辉煌蓬勃的历史。只是壁画有所破损,工作人员用隔离栏隔开些距离。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网易订阅 作者: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李红霞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许可证编号:3112006002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5212221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