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魔都格调

在外国人看来,这不过是一首写景的唐诗,其中韵味只有中国人能懂

  不同的文化体系,人们的思维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讲究含蓄,诗歌当中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精短的唐诗作品,借助很多的意象来表达情绪,来传达情感,意蕴都藏于字里行间当中。只有本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才能真正悟出,而国外的文化学者仅仅依靠语言的直译,显然也无法真正感受其中的意蕴。

  比如下面这首唐诗,在外国人看来,这不过是一首写景的唐诗,其中韵味只有中国人能懂: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首唐诗的题目是《代春怨》,作者是唐代知名诗人刘方平。这首诗是一首思妇诗,一首闺怨诗,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外乎独守春闺的埋怨。但是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却只是简单的景色描写。从“ 朝日”、“残莺”,到“草萋萋”,再写“ 东风”、“杨柳”,这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春景描写啊!

  在外国人的视野之中,这不过是一首写春景的诗歌而已,毕竟诗歌内容除了这些没有别的。其他的诗歌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一看都知道是思乡的,毕竟诗歌内容有涉及,但是这首诗明明只写的春景啊,为何会成了一首闺怨诗?

  因为这首诗的这些景物,都不是平常的景物,而是精心挑选的用来表达闺怨的意象。

  开篇其实就写出了闺怨女子的哭泣,“朝日残莺伴妾啼”,暮春时分独守闺房,女子听到这淅淅沥沥的的“ 残莺”叫声,止不住的“伴妾啼”,女子的愁绪是显而易见的。接下来写女子掀开珠帘,看到的是“ 草萋萋”,在这里“草萋萋”其实满含的都是离情别绪,早已经不是单纯的春草生长了。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搜狐 作者: 责任编辑:李红霞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