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上海新天地的崇德路,以前是法租界,被法国人称为勒格纳路。路不长,两边却藏有琳琅满目的小店,几乎可以满足我们所有的生活需求。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小时候,我常常跑去排队“抢”米,往往因年幼力气小搬不了很多。每次当我经过家附近的“杀牛公司”,都会被飘出来的阵阵肉香味所吸引,还有那忘不了的50多家小吃店,使我对林林总总的美食有了初步的认识。

起初,本帮菜并没有名气,直到30年代才形成了初步的概念。在本帮菜未出现前,安徽菜在上海烹饪界占有一席之地,独具特色的野味和浓油赤酱口味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本帮菜。但影响最大的还是要属苏锡菜了,这也是上海菜之所以这么甜的原因。本帮菜最初只是开在弄堂里,受众的仅仅是那些满足温饱的劳动人民。最有名的还是老正兴,六十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来上海开会也曾去老正兴吃过饭。正是得益于各种菜系的交融以及上海人的生活习惯,本帮菜逐渐往精细方向发展。

沈嘉禄《上海老味道》

关于老上海风味小吃、平民菜肴、时令美食和本帮菜点,以草根食物为叙述底本,展开对老上海市井生活的回忆。

沈嘉禄《石库门•夜来香》

上海素来有着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传统,从社会学的路径进行观察与审视上海弄堂的千姿百态。

上海文化的海纳百川使得本帮菜的发展吸收了徽帮、苏帮和广帮菜的元素以及西餐的理念。沈嘉禄认为,上海的小吃是上海文化的见证者,汇聚了全国多个地区的饮食特色,形成独具一格的海派饮食文化。

海派文化与上海相辅相成,没有开埠就不能形成独特的上海文化。由于上海人生来保守,使这座城市拥有讲规则、守信诺的文化内涵。受西方文化影响,女性地位显得尤其重要,这种老欧洲文明影响着上海人的家庭观念。

沈嘉禄将文学与美食相结合,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以一种创新方式通过美食讲述其中蕴含的人文故事,看似简单的食物却联系着复杂的人情,还多次举办《舌尖上的乡愁》等系列美食讲座,受到很多粉丝的追捧。

沈嘉禄热爱文学,致力于文学创作以及城市文化、市民生态等方面的研究,饮食文化也是他研究与写作的一个领域。与此同时,他还涉猎工艺美术、雕塑、建筑、书法等方面,和知名人物多次进行心灵深处的对话。

沈嘉禄自幼酷爱画画、勤学苦练画技,曾慕名前去采访当代艺术画家们,无论是专业技能知识还是门外拓展他都了如指掌。其作品还曾参加了各级具有权威的画展,被日本和英国国际友人纷纷收藏,令人称赞不已。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5212221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