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延安路建无轨电车线路   去年一线楼面价涨8成   最冷天蔬菜批发价跌量减   沪昨日气温创35年来最低   “水管”昨成最热词   周三将告别冰点并迎来雨水   大悦城七楼外墙突发火灾   沪位列全国最拥堵城市第8   抗寒防冻必备攻略   沪将继续执行住房限购政策   地铁开启防冻“加强版”   申城遭遇罕见寒潮   沪市民境外游人均支出1.5万   沪多地气温破冰点   雾霾高发铁棍山药沪上受捧   
【浏览字号:
黑龙江出版社:《怎样让旅行遇见文化》
http://culture.online.sh.cn 2016-08-20 14:25 [来源]:上海热线-文化
 
 

书名:《怎样让旅行遇见文化》

建议分类:文化/随笔

社别:黑龙江出版集团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吴玫 著 孔燕 图

书号: ISBN 978-7-5316-8759-7

开本:32开

印张:8.25

装帧:精装

页数:264

出版时间:2016年8月

字数:168千

定价:38.00元

CIP分类:I267.1

 

【内容介绍】

本书通过27篇丰富、知性的随笔和大量精美的图片,生动地记录了作者与朋友远行俄罗斯的一次文化之旅。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作者参观了与各位作家、诗人、作曲家、音乐家、舞蹈家相关的场所,引发了自己对俄罗斯文化的深远回忆。上篇中,作者与普希金、屠格涅夫、高尔基、托尔斯泰等人对话,动情讲述与俄罗斯文学的遇见;下篇中,作者聆听柴可夫斯基、普加乔娃、梁赞诺夫等人的琴声、曲声、歌声,优美再现与俄罗斯艺术的遇见。作者用极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全方位的文化视角,诠释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完美结合。

【本书目录】

序言

上篇 遇见俄罗斯文学

阿赫玛托娃的皇村呢?

背诵他,延续他

高尔基去过克里姆林宫后

跟着车尔尼雪夫斯基问过:怎么办?

攫住他,让他相思

灵魂碎了,安能苟且?

涅瓦大街,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左,果戈里在右

普希金,用鹅毛笔宣誓了俄罗斯的丰赡

我有我的肖洛霍夫

燕燕,我在重读屠格涅夫

墓木已拱,但他从未走远

下篇 遇见俄罗斯艺术

不再回首,只为城南旧事?

隔排而葬,天堂里已经比邻了吗?

看看,十二月党人的女人们

女人,是英雄永远的手下败将

让他醉吧,他已完成《图画展览会》

斯特拉文斯基,以毁灭为乐?

虽有七年之痒,但鲍罗丁的《夜曲》经久不衰

天才是上帝最脆弱的孩子

铁幕坚不可摧?有人穿墙而过

伟大的作曲家,卑劣的丈夫?

乡愁如潮水,退后一片荒芜

写在五线谱上的俄罗斯声音,从这里散播出去

一枚棋子?照样走通全世界

一走近柴可夫斯基,就情怯

爱你入骨,但不承诺永远

所谓大师,能从错综复杂的世俗中犀利地看到必然

 

【序】

我认识吴玫老师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吴玫老师的正式职位是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一名编辑兼管理者。我知道吴玫老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但我并不确定,她是否当过老师。不过,从认识的那一天开始,一直到今天,我是一直称她为“老师”的。

这绝非出于客套,而是有理由的。

吴老师曾经多次向我约稿,我当然敬谨奉命,为她主编的报刊版面写过长长短短的大概几十篇文章。这就让我有了很多机会,领教吴老师严谨的编辑工作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我们经常会为文中的几个字争执得不可开交,不过,最后的结果总是令我们都很满意。所以,她是我文字方面的老师。

恐怕不仅仅是由于职业的关系,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吴老师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母亲,她对如何教育孩子以及当下的教育问题,确实有真知灼见。我经常就犬子的教育问题,向她请教。吴老师不以为麻烦,每次都小叩大发、黄钟雷鸣,让我感念,更令我钦佩。所以,她也是我教育方面的老师。

称呼她为“老师”的理由很多,我还可以列举下去。

交往的时间长了,我也就早已自居吴老师的好友之列,自以为对她还是相当了解的。但是,近几年来,我的这份自信却日见动摇了。我发现,在吴老师文静雅致的外表背后,自有某种隐密的蕴藏,极深极厚,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蓄积,实在是难臻于此的。吴老师的人文艺术素养,我多少是有所领略的。即便如此,我还是为之惊奇赞叹了。我想,吴老师的朋友们,都会有类似的感觉吧。

或许是其子已学有所成的缘故,吴老师蓄积有年的蕴藏还是显露出来了。仿佛是一夜之间,她忽然开始发表大量的音乐评论。说“评论”也许未必恰当。那些传播于友朋之间的音乐美文,是她聆听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的感受与领悟,像极了阅读文学经典之后自笔下流出的“读后感”。她的聆听和阅读交融无间,自然别有意味。

吴老师是很安静的,现在又仿佛是一夜之间,忽然开始满世界地旅游了。说“旅游”肯定不恰当,因为她怎么会是一名过客般的游客呢?吴老师依然是在阅读。她用行走的脚步、移动的眼光,用似云朵掠过天际的悠悠心情,在进行自己的阅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熟语了,好像也并不足以描摹吴老师的阅读。

眼前的这本书,就是吴老师阅读俄罗斯的纪游文字,却并不是一般的游记。我相信,读过这些文字的人,都会心生别样的欢喜。

我和吴老师是同龄人。说得平淡点,是“上有老、下有小”的60后;说得耸人听闻点,就是“上气不接下气,中间几乎断气”的中间的60后。其实,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讲,俄罗斯的文学和艺术是有特别的意义的:我们出生在贫瘠甚至蛮荒的年代,那是我们珍贵无比的,几乎是唯一的资源和养分。如果顺便说到音乐,那就是我在偶然听到“贝加尔湖畔”时,会伤感,几近落泪的原因。这种凄凉苍白的无奈美感,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记忆的回声吗?

如果大家多少还有兴趣了解一下“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的我们这代人,多少愿意感受下我们“气紧”的痛苦和“断气”的忧惧,那么,请读读吴老师的这本书吧!

我感谢吴玫老师的文字,更感谢读者诸君的阅读。

钱文忠

2016年7月4日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 分享到:

  • 上海热线微信公众号

  • 上海热线易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选稿]:三品飞鱼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