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洋场风情

田林新村前世今生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2018-05-07 09:37:45

  

  工人新村的崛起

  中国的工人新村诞生于1949年以后。解放后建设初期的上海,在郊区新建了一些工业区。工人新村往往选址于靠近工厂的地方,甚至当时一些新工厂的规划已经把工人新村考虑进去了。生活地点靠近工作地点,在方便通勤交通的同时,也形成“以厂为家” “舍小家顾大家”的生活方式。同时由于难以利用中心城已有的基础设施,新村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就相对比较齐全,几乎为居民提供较为齐全的日常基本生活设施,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一种集体化的新村生活。

  田林地区工人新村雏形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之后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田林地区被列为上海市新辟的12个居民住宅小区之一,其后不断扩大。第一期工程(柳州路以西)从1981年始建,第二期工程(柳州路以东)1983年始建,建筑类型多样。1983年9月,由上海县所属龙华乡、虹桥乡和漕河泾镇的部分地区组成田林新村办事处,归漕河泾镇人民政府管辖。1984年9月,漕河泾镇划归徐汇区后,仍隶漕河泾镇,1985年,将镇辖漕溪路以西、上澳塘以东、漕宝路以北地区划出,正式建立徐汇区人民政府田林街道办事处。1986年2月,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及原上海县漕宝路以北、虹梅路以东、蒲汇塘以南地区1.33平方公里划入街道。1990年12月,将桂林路以西地区划出,另建虹梅路街道办事处。

  随着上海自动化仪表一厂、上海玉石雕刻厂、上海电视一厂等工业企业陆续迁入,工厂周边也就陆续出现了让工人家庭安居的工房——这些煤卫合用,出口面街的三层楼房,后来成为田林一、二、三、四村。到1975年,按照前苏联的工人新村样式,田林出现五、六、七村。这批新村住宅一般五层楼,大多为一梯八户,入住者除工人,还有部分是因征地而迁入的本地农户。田林八、九、十村建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主要分配给文艺界人士和一些科研院所的高级知识分子居住。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陆杰等 责任编辑:李红霞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许可证编号:3112006002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5212221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