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洋场风情

老闵行有一条老街 老街上有很多故事

2018-07-13 09:27:42

  项家花园楼房正门

  历经沧桑,项家花园成为老街荡涤后的“闪亮明珠”。

  项珉讲起20年前老街的改造拆建:在自己居住的项家花园东楼二楼朝南望出去,机器轰鸣,成片的旧房街巷被隆隆荡平。除旧迎新,场面震撼。原本以为项家花园也在拆除之列,后来才惊喜她“劫后余生”了。不但余生,且成为“建筑遗产保护单位”。

  这“建筑遗产保护单位”,内有如下展示及历史描述:

  “老闵行地处古冈身,自古无水旱之患。元代已设闵行义渡,明代初又设巡检司署,农商云集,人口日增,形成黄浦江中游的门户小镇。又历经400年沧桑岁月,于明末清初确立为建制城镇。以后300年间,五方杂处,群贤毕至,经贸繁盛,人文荟萃,被誉为上海首镇。”

  上海首镇,不是传说。

  不息奔流的黄浦江,依然与老街相视相伴

  “想不想见叶基?”叶小铭征求我们意见。

  我没有对叶基做过多联想:曾经年龄比我小几岁的工厂老同事,上世纪70年代同处一个厂的环境,做很普通的工作,中等个,宽圆的脸,不在一个车间,见面点头,有人说他是老闵行本地人,仅此而已。

  对老闵行历史“深有研究”的叶小铭说:“几十年前不说自己的家庭背景是因为不敢说,现在不说是低调。老闵行老街曾有400多家商号门面,叶家在其中是大户,南大街上开着三个大铺面的布店。那个承继祖上店业的红火商人叶仰庭,就是叶基的爷爷。”

  有眼不识泰山了。

  见叶基,就在他住的叶家宅。叶家宅,距曾经的老街仅两箭之隔,过一条横马路。对我们说的“不识泰山”,他表示无法承受,连连摆手。他走路一摇一摆,说话慢条斯理。所谓名门之后,他没一点感觉。但从他浅淡的叙述中,你可闻历史沧桑:爷爷及祖上在老街开的三大开间的布店,1958年出生的他孩提时经常前往,不过布店已经是“公家的”。他在店堂里窜东跑西,妈妈会警告他:不得放肆。父亲早年在爷爷布店做活,之后则到老街副食品公司谋了个职。妈妈呢?她原来条件优渥在家料理,以后在老街的服装厂做得很是欢腾,至今95岁,除耳背,一切安好。

  “城中村”叶家宅

  在叶家宅的住屋,大家又一次惊诧:现代城市楼宇的包裹中,竟保留一处原生态的旧院落,可称“城中村”。有一条弯弯的石板路,通往两幢平房建筑,外观系水泥拉毛的黄色墙面,造型简洁大方。正屋前有花园竹林。园内有假山石,矗几棵百年松柏,散落几株桂花树,可赏腊梅,见广玉兰,甚而,还种植着一畦一片的绿叶蔬菜。

  “城中村”的东面,就是黄浦江。

  叶基说,他现在住的院落,其建筑风格与布局,和曾经老街上的不少建筑相似。

  突然记起来,四十年前一个夏日,我们一群小青工,走到西渡,看过黄浦江,便来到老街,走过布店、五金店、米店、酱油店、洗浴店,行过透出饭菜香的小酒店,甚至还有卖船橹部件的店,渔民打鱼的绳网店。我们是去老街内里的江边一角,到工厂一个女医生的家,也是我们一位车间工友的家——工友和医生是夫妻,说明当年的工厂,工人地位颇高。他们一家在院子里吃饭,邀请我们加入。一张桌,几张椅,七八副碗筷,头顶罩着蓬勃绿叶的葡萄架。主人笑着招呼我们几个上海小青工:“来,一起吃乡下头的菜,园子里现摘现炒的。”那院落,衬着江景,枕着支流的河道,诗画般的……

  奔腾不息的黄浦江和通往奉贤的大桥

  都已是不再的画面。

  好在,奔腾不息的黄浦江,还在,她曾经倒映着老闵行老街的美丽形象,与其相视作伴,不离不弃。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郑宪 责任编辑:李红霞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许可证编号:3112006002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5212221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