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书香上海

潘向黎读古诗:诗词是个大花园,必有一款适合你

2018-09-25 13:40:11

    9月23日下午,思南文学之家举行了“潘向黎和她的梅边消息”新书分享会,此活动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作家协会、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思南公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著名小说家毕飞宇与及本书作者潘向黎作客思南读书会262期,与读者朋友们分享了古诗词的无用之美和阅读之道。

活动现场

    “人生都是一期一会。”潘向黎的这句话拉开了活动的序幕,《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收录了作家潘向黎近年来品鉴古诗词的随笔新作。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典雅灵动风格,在本书中,潘向黎展示了宽广的眼界、独到的品位和强烈的个性,能在古典风景中,触摸中国人的心跳和脉搏;又不受制于前人,时时有自己的发现,敢于作出独立的判断。更可贵的是,潘向黎把古典诗词融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奇思妙想,谈笑风生。读此书,有助于当代人打通古与今、凡俗人生与古典境界、日常生活和艺术享受的三堵墙,让匆匆忙忙的人生,活出高水流水的韵致。

《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

    毕飞宇是潘向黎的好朋友,他把与潘向黎的关系命名为“血缘关系”,就连潘向黎也称自己是他的追随者。他认为潘向黎在谈诗的时候着实通透,一点冬烘气都没有,说到底,还是和她的“早”有关,和她的“量”有关。读古诗词,向黎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关于在古典诗歌中的“走进去”与“晃出来”,潘向黎表示读古诗词应该是一件欣赏、享受的事情,切忌把它弄得很刻板、偏执,我们要懂得一首好诗就像一座花园一样美,每种解释都会通向花园的不同小径,当我们欣赏到了美的景色,或者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某一个角落,不能不允许别人通过其他的路径发现,这会影响我们进一步欣赏更多的美妙。毕飞宇感慨关于文学,尤其是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走进去是不容易的,能晃出来的都是幸运儿。比向黎有学问的大学者太多了,很多人研究了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晃出来。在《梅边消息》里头,每当自己看到向黎影影绰绰的步态和身姿,都觉得向黎很美,这是大家闺秀才有。

潘向黎

    谈到诗歌中的男子气,潘向黎坦言男人气不一定剑拔弩张,要追求气魄大开大合,这样说起来李白也很好,李白达到了这个高度,他依然保持了他的英雄气,所以非常适合男孩子读,不存在读诗会适合女孩子男的读会不会不利于阳刚之气,诗词是个大花园,里面各式各样的,只要你进去必有一款适合你。

     活动现场,SMG主播、侧耳团队成员徐惟杰深情地朗读了《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一文,表示看了潘向黎的书,非常羡慕她有这样的环境,并推荐大家有时间到《梅边消息》这座花园里去逛逛。

徐惟杰

    毕飞宇表示英雄所见略同,也最喜欢书中的《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一文,他说,关于这篇文章,有人说是写杜甫的,也有人说是写父亲的,其实这是写家庭生活的,写的是家庭生活里面的一个常态,潘向黎抓住了生活中最本质的部分,“我们都是生活里的人,我们总有一天也会回到本质那里去,等我们把生活的本质活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就见到了那个人,就合拍了。好的艺术家永远能够抓住本质,精彩的人也一定能活出本质。”毕飞宇还强调,这篇文章应该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中,它可以告诉学生如何去写文章以及写杜甫的文章还有这种写法,这是有关杜甫或者中国古典诗词最好的普及读物,潘向黎其实是在做文学的科普工作。

毕飞宇

    对此,潘向黎更喜欢用“美普”这个词描述自己通过《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这本书所做的工作。她认为,在传播古诗词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感性和理性的均衡,如果过于理性就变成了科普,就像一个学问家或者教授在上课,而这不是她想做的,她还是想以写作者的感性立场出发,通过感性和理性均衡的指引,让读者沿着一条不太曲折的道路,有趣味且一路愉悦地抵达文章想要表达的“爆点”。

活动现场

    潘向黎谈到有许多家长向她咨询,希望她可以给孩子开个诗单,这让她很担心,担心家长们好心办坏事。她认为不要强制孩子背任何一首诗,现在很多小孩都很不喜欢古诗词就是因为他们被强制了。如果不强制,晚一点来没关系,就像有句话说的,如果真是你,晚一点遇见没关系,像自己早年不喜欢杜甫,爸爸没有强制自己,假如他强制,肯定自己终身不喜欢杜甫,因为一提到杜甫我把他和被强制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和一个童年、少年的创伤记忆联系在一起,怎么喜欢得下去?所以,宁可小儿懵懂懒玩,也不要强制,但是父母可以做一些比较狡猾的事情,比如买一些适合他年龄段的选本,放在他随时可以看到、伸出就能拿到的地方,用眼角的余光观察,你要让他感觉这是他的发现。

 潘向黎签书

    对于诗歌,不喜欢和喜欢都是相互的,有时候不喜欢一个人掩饰了没用,别人还是不喜欢他,潘向黎表示自己喜欢的诗人不一定喜欢自己,也可能两个人互相都不喜欢。诗歌花园的方向已经指给大家,最后,潘向黎感慨“秋天很适合读唐诗。”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李红霞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5212221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