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魔都格调

奉贤这个小区为啥叫"水帘洞" 30年的秘密浮出水面

  奉贤西渡街道水帘洞小区,建成30余年,始终有一个秘密未解开:它为啥叫“水帘洞”?就连较早的一批住户也给不出答案。不过,随着日前小区整建制拆违和大规模改造工程项目全面完工,水帘洞小区增加了不少全新的设施和功能,并恢复了初始样貌,谜题终于揭开——原来,有三幢临街居民楼的外侧被设计为“骑楼”造型,从外部商户走到居民楼内,要经过一条形如“水帘洞”的通道,因此得名。

  在奉贤,一系列总投资近14亿的工程上马后,让40个房龄、外观、功能如水帘洞小区一般陈旧的老小区实现了多项目叠加改造,真正改善了居住环境。不久前的调研走访中,奉贤区区长华源再次强调,“宁可少造一栋高楼,也要让老旧小区百姓住上好房子”,这意味着奉贤的“钱袋子”将进一步向民生工程敞开。

  “破碉堡”变身“景观房”

  73岁的马亚萍在水帘洞小区19幢住了近30年,曾亲眼看着小区从当年西渡地区最早一批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沦为一座电线乱拉、杂草满地的“破碉堡”,老百姓“就连8分钱一平米的物业费也不愿交”。

  小区一共只有22幢楼,可是在改造之前,即便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姚美红也“常常数不清楚”。原因是小区的原始设计缺乏规划,一幢幢住宅房之间由经营性小厂房连接围合,小区内部还藏着一排有证的商业街,形成了一个酷似碉堡的建筑群。底层的“水帘洞”设计则给违章搭建提供了便利,商家将两侧的通道口一封便成了违章的店面。

  水帘洞小区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因房屋历史久远,历经几次叠加建设,把原本闭合的小区变成了开放式小区,外部通往小区大大小小的通道口甚至能达到11个,安保形同虚设。再加上早年建设的自行车棚配套陈旧,住户为了给电瓶车充电,纷纷从住宅楼里伸出电线。抬头望去,整个小区如同密布着蛛丝。

  2017年,经西渡街道申报,奉贤区房管局将水帘洞小区纳入到当年的市级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一系列变化开始发生。通过市、区、街道三级财政拨款,小区先后实现了整建制拆违、房屋外立面修缮、二次供水改造、架空线入地、雨污分流、加设自行车车棚充电幢、街心公园建设等大大小小的改造。尤其是水帘洞景观的还原,姚美红介绍,对照原始图纸、询问周边住户,居委会排摸出近20间违建店面,会同执法部门一举拔除后,骑楼恢复了最初的样貌。“老百姓进楼道也有了通途,不用再弯弯绕了”。此外,原先近300个分布散乱的旧车棚,也重建、修缮成了20组规范整齐的连排车棚,并给每一间加设了充电桩。

  记者获悉,近两年来,奉贤区投入近14亿元,对40个老旧小区实施了综合改造,合计改造面积达到104万平方米;完成7万户电力设施改造、2.7万户自行车棚充电装置改造;对2000年前建造的售后公房小区和商品房小区实施二次供水设施改造,2017年完成改造190万平方米,今年413万平方米改造正在实施;针对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环境、污染小区周边河道的雨污混接、污水管私接现象,在96个小区开展607万平方米雨污混接改造……一大批老旧小区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老百姓居住环境明显提升。而困扰郊区老旧住宅提升的加装电梯、集资房修缮等工作,也正通过奉贤“美丽家园”建设加快推进中。

奉贤新城面貌

  党建引领居民共建家园

  位于奉贤青村镇的青益苑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小区近30年没有名字,居民连收寄快递都只能填写路名。就在一年前,奉贤区通过在各街道、镇同步实施“宜居小区·和美楼组”自治管理办法,激发了老百姓参与改造、治理社区的动力。如今,不仅小区有了名字、挂了牌子,小区内部也增设了健身区、广场、停车场等不少新设施。

  奉贤区房管局介绍,“和美楼组”是奉贤针对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治理、促进老百姓在党建引领下参与共建家园的手段。各小区经过创建达到一定标准后,区政府会以楼组自治金、小区自治金的形式予以奖励,最终让老百姓形成自觉。

  办法经过近两年的推行,已推动了诸多老旧小区自发进行微改造、微更新。在奉贤区南桥镇曙光新村,居民通过居委会、镇房管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指导,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小区封闭、停车位规划,甚至自筹资金安装了道闸、摄像头、楼道小夜灯等安保和便民设施。从前经常发生入室盗窃、建筑垃圾偷倒情况的老小区,如今安全、卫生、休闲等各类设施齐备,管理妥当,哪怕小区物业费翻倍增长居民也没有怨言。

  此外,为保障各方参与社区共治权益,促进居民自治水平提升,奉贤区与16家社会专业组织签订了物业纠纷调解、小区管理、法律咨询等委托合同,实现了专业社会组织参与住宅小区事务全覆盖。奉贤还先后涌现出了南桥镇正阳第二居委楼组自治“微阵地”、奉浦街道第四居委社区“微管家”、青村青溪区小区便民“微公园”、奉浦街道上院佳庭楼道“隔壁邻宿”微自治等多个居民自治平台,社区居委会主导,居民、业委、物业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 责任编辑:李红霞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5212221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