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闲话交关

“上海闲话”和“本地闲话”为何差别这么大?

  上海市有市区和郊区之分,市区方言和郊区方言虽然可以通话,但差别还是很明显的,以至于名称也有所不同,上海人称市区方言为“上海闲话”,郊区方言为“本地闲话”。为什么市区方言和和郊区方言明显不同呢?这还得从上海近代移民历史说起。

  上海于南宋末年建镇,元至元29年建县,历属松江府(苏州河以北小部分地区属太仓州)。自建县至1842年开埠前,人口一直徘徊在50万左右。这50万人口散居全县各地,其中县城居民最多不会超过10万。

  开埠以后上海渐渐成为典型的移民大城市。据1947年的统计,上海(市区)人口为4,375,061人。百年间人口增长40倍,大量苏南、苏北和浙北等地人蜂拥而至。据上海的人口统计,1934年原籍外地的居民占75%。据《上海年鉴》(1946-1948),上海人口51%为江苏省籍,38%为浙江省籍。剩下的11%为本地人和其他省籍人。据1949年的统计,在闸北、虹口、杨树浦三地区,外省籍人口甚至占95%以上,其中大部分是苏北人。据1950年的统计,原籍外地的居民占85%。江苏省籍以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为主,也有不少苏北人,浙江省籍以宁波为主。这些移民的原籍方言主要是以苏州话为主的苏南吴语、苏北官话和以宁波话为主的浙北吴语。

  上海是个移民大城市,人口流动性强,因此城内方言差异很大。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各地移民都说自己的母语,或带母语腔调的上海话,当年的上海尚未形成一个内部一致的稳定的方言。1950年以后由于政府实行新的户口政策,只有较多人口迁出,而不再有大批移民迁入,人口的流动性大为减弱,人口的构成趋于稳定,方言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趋于稳定,内部差异大为减少,语言结构趋于一致。主要是苏南及浙北吴语与本地松江府的吴语接触、交融,最终形成混合型的现代上海方言。

  来自各地的移民方言对现代上海话形成影响力最强的,是以苏州话为代表的苏南吴语和以宁波话为代表的浙北吴语。苏州话以强劲的文化竞争力取胜,苏州评弹曾风靡上海滩;而宁波话则以强劲的经济竞争力见长,宁波人善于经商,而以浙北吴语为基础的越剧,观众数量远超沪剧等其它地方戏。上海的外来人口虽然也有不少苏北人和山东人,但是他们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既无文化竞争力,又无经济竞争力,加上他们所使用的北方话与吴语差别也较大,不易融入本地吴语。所以北方话对现代上海话的形成几乎不起作用,仅带来个别词汇,如大饼、饺子。

  在现代上海话里很容易发现来自苏州话和宁波话的成分。老上海话原来读[e]韵的一系列字,例如男、南、碗、官等,变读苏州话的[ ]韵,只有郊区还是读[e]韵。现代上海话疑问句,以“你去吗?”为例,共有5种句式:1,侬去伐?2,侬去勿去?3,侬阿去?4,侬阿去伐?5,侬阿去勿去?后三种句式都带有来自苏州话的发问词“阿”。不过这三种句式在当代上海话里使用频率已趋低。第一人称复数老上海话称“我伲”,现代上海话改用宁波话的“阿拉”。老上海分尖团,例如“千、牵”两字不同音,后受宁波话影响,不分尖团,“千、牵”两字变成同音。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游汝杰 责任编辑:李红霞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