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魔都格调

难忘!那些年挤过的各类公交车都在这!这些有故事的老照片勾起你哪些回忆?

    上海是中国最早运营公共交通线路的城市,距今已有110年历史。你知道吗,上海的错时上下班制度是为了解决公交拥挤而诞生的。你还记得当年“卖票员”有哪些“标准配置”吗?你还存着那时的月票、公交预售票吗?

    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市民曾流传过这么一道另类的数学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在1平方米的面积里站上12个人?答案是:在上海的公交车上!因为每个人都是踮着脚尖站着的。每一次靠站,每一次上下车,都要拼尽全力,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很难想象。

    20世纪80年代挤公交的场面已是稀松平常的景象

    公交售票员真心是一份苦差事。有上海公交老职工回忆:“从前售票员最难当。车里挤满了人,路上又堵满了车,公交车时常脱班,上不了车是家常便饭,公交工作人员和乘客之间的矛盾也越发尖锐。”


    “那个时候有的乘客甚至还骂我们。有时候车子挤了,实在上不去了,就不让他们上,我说你们就不要上了,下一部再上,他们就要拉我们的车牌……”

    当年售票员使用的“四大法宝”,现今基本已绝迹

    20世纪80年代,延安东路外滩拥挤不堪的211路终点站

    1983年,一辆老式的663型无轨电车驶过西藏中路北京路口

    1983年,几辆20路、21路电车停靠在中山公园门口

    除了人多,道路条件不好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1984年,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公交汽车平均时速是16公里,电车是12公里,高峰时段只有每小时9公里,个别线路甚至只有3公里,而普通人骑自行车的时速可以达到20公里!根据1988年的一项统计,当时上海市区能通行机动车的道路只有400条,其中有368条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这确实让公交车举步维艰。

    拥挤的公共交通再遇到恶劣的天气,那就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交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增加公交车数量和加大车身,多用“巨龙车”以解决上下班交通问题


    但是“巨龙车”车身加大,上下车乘客量增加,停车时间必然延长,路窄车大,车速不能太快,又影响其他车辆行驶。至于增加车辆的设想,也由于各主要干道的人流和车流已达到超饱和状态难以实现。


    以26路电车为例,全程7.972公里,当时投入车辆61辆,如组成车队,连接成龙长度接近1公里,如再增车辆,促使路面更挤,有可能车速更慢,问题更多。

    1983年,西康路长寿路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交通 作者: 责任编辑:梦想天空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