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洋场风情

上海郊区乡村有风貌、有韵味、有颜值、有气质

  “从年收入2.5万元的务工农民,到家庭年收入超过40万元的家庭农场主,我的生活富了、美了。当农民,很体面,有前途,相信会有更多‘农二代’‘农三代’回归!”

  ——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家庭农场主 李春风

  “上海的乡村,有风貌更要有韵味,有颜值更要有气质,有入眼的景观更要有走心的文化。”郊区乡村,占上海陆域总面积85%左右。上海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正是有了乡村的滋养,城市才能持续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是乡村振兴元年,上海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巧植一棵枝繁叶茂的“乡村之树”。

  图说:千年古镇朱家角变身艺术群落,乡土味儿和国际范儿在此汇集。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产业兴旺

  “小农业”做出“大文章”

  一颗颗黄澄澄的柑橘清香扑鼻,咬一口酸甜生津,汁水四溢。昨天,崇明全新区域公共品牌“崇明金沙橘”开摘上市。崇明柑橘始种于上世纪60年代,与桃、葡萄、梨并列上海地产水果的四大“当家花旦”。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市民对本地橘的印象停留在“酸”,一度出现低价、滞销的窘境。

  “2014年底,我选择在崇明做一个柑橘主题农场时,眼前10万亩橘林品质不佳、效益较低,由于农户疏于管理,橘树慢慢死亡。”来崇明之前,黄桂利是名城市规划师,而现在他把自己称为“新型职业农民”,从技术创新种出“可以带皮吃的橘子”,到创意打造“全产业链博士农场”。

  今年,崇明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从绿华、长兴、横沙等乡镇筛选出3800亩高品质橘园,作为重点品牌示范基地,邀请农业专家全程技术指导,探索实施提高崇明柑橘品质的16项技术标准,并按照糖度、表皮、颜色、大小等核心指标,实现无损伤筛选分级。黄桂利坦言,区域公共品牌将带动产业规模,逐步实现崇明柑橘产业的转型升级。

  上海农业体量小,自然资源禀赋相对弱,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0.39%。“小农业”如何做出“大文章”?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形成一批高附加值、有知名度的高品质农产品,助力产业兴旺。

  无独有偶。不久前,金山区推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山味道”,用于跨类别、跨行业的涉农产品及服务,包括“一葡二桃三莓五瓜”,希望以品牌化为抓手,促进产业升级发展。金山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建立保障品牌信誉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监控体系,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金山农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图说:一边品茗阿婆茶,一边聆听青浦田歌。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摄

  生态宜居

  “小村落”打造“新天地”

  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村如其名,水面积近40%,19条河流纵横密布,70多座岛屿点缀其中,特殊肌理呈现河中有岛、岛中有湖的风貌,展开一幅“人在岸上走,鱼在水中游,近闻响水声,鲤鱼跳龙门”的生态画卷。

  为保护水乡生态环境,漕泾镇今年启动“美丽宅基”创建工作,以“五清四美”行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长效常态管理。例如,水库村4组何家宅就设计建起“微田园”,把原本杂乱无章的宅前菜园,拾掇成了集菜园、果园、花园、步道等为一体的休闲空间。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李桂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现在乡下头真好,城里的亲眷还羡慕我,居住环境越来越美,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水库村只是一个缩影。今年6月,上海市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2018-2020年)发布,提出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水环境整治、绿化造林、村容村貌提升、乡村风貌保护等11项工作任务。

  嘉定安亭向阳村,正在长出一个都市版的“乡村新天地”。委托高水准设计团队,对农民房屋建筑风貌设计,遵循乡村自然规律,保护村庄肌理,同时体现上海乡村文化特色的符号和元素,形成“半边风景半边城”的漫步空间。今年,向阳村将翻建50-70户农户,3年内拟翻建200户。

  乡村愈发宜居。向阳村推进村域内架空线路全部入地,建设首个“乡村共同沟”,统一下埋改造电力、通信、有线电视等管线,还天际线一片澄清;布局智慧村庄,建设全市首个千兆宽带入户村;追加镇级投资对道路改造加罩沥青,实现全村主干道“黑化”。

  图说:浦东周浦镇界浜村的老墙上描绘了精致的荷花、芭蕉等墙绘。新民晚报 杨建正 摄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范洁 责任编辑:李红霞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