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魔都格调

天天霸占热搜的“高级脸”,到底为什么高级?

  马云

  这么看来,高级脸似乎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作为好奇心爆棚的伪文青,我把目光投向了“高级脸”辈出的艺术史……

  艺术史上的高级脸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早期,艺术中的高级脸逐渐从平面走向了立体,从表达神性走向了表达人性。

  文艺复兴早期,高级脸=木雕脸。虽然已经比中世纪的高级脸写实许多,可是还是有点僵硬木讷,像木制雕塑。

  艺术家都用一根根线条,一个个细节去描摹人物,描摹得越认真,就越不像是活生生的的人。

  左:吉兰达约《女子肖像》 右:菲利皮诺·利皮《圣母子》

  到了文艺复兴盛期高级脸=优雅脸

  左:达·芬奇《蒙娜丽莎》 中:提香《悔过的抹大拉的玛利亚》右:拉斐尔《披纱的女子(弗纳利娜的肖像)》

  当人人都在画木雕脸的时候,达·芬奇却不愿满足现状。他摸索出了解决人物形象僵硬的有效办法: 渐隐法

  如果轮廓不那么清晰,形状模糊一点,就能避免枯燥生硬的形象,同时也给观众留下猜想的余地

  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脸部的转折十分柔和,眼角和嘴角逐渐融入到阴影之中,她那似笑非笑的神情更给她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达·芬奇《蒙娜丽莎》局部

  在随后的几百年里,这样皮肤白皙,两颊红润,眉目之间充满柔情的高级脸不断发展深化,并风靡了整个欧洲。

  安格尔《路易斯,奥松维尔伯爵夫人》

  布歇《拿着一束玫瑰花的年轻女子》

  而在19世纪的欧洲高级脸=模糊脸

  左:雷诺阿《珍妮·萨玛利身着低领裙装》右:埃德加·德加《咖啡馆女歌手》

  当人人都在画室描绘精致的肖像时,印象派艺术家不满意了。他们发现,传统的绘画方式都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再现人或物体。

  阳光下的明暗对比是十分强烈的,一旦离开画室中的人为环境,物体看起来就没那么丰满,那么有立体感了。

  左:马奈《阳台》 右: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莫奈笔下的打太阳伞的妇人,面目虽然模糊,但画家只用几笔松动的笔触就把脸部的神态勾勒出来。看似粗糙,却充满神韵。

  到了20世纪初期,高级脸=奇怪脸

  左:毕加索《无题》 右:夏加尔《七位数的自画像》

  艺术家已经不满足于再现自然了,他们把目光转向了自我表达。在这个时期,涌现了形形色色的“高级脸”。

  毕加索笔下的脸看上去确实不如过去那些“高级脸”赏心悦目,但是传达出来的情绪十分浓烈。

  夏加尔笔下的脸稚拙朴实。

  蒙克笔下的脸.....有点可爱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腾讯网 作者: 责任编辑:李红霞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