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洋场风情

上海这个清新秀美的村庄,未来将会发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变化

  从市区开车沿着沪太公路向北,在不到蕰川公路的地方,向东进入沪新路,眼前的风景渐渐清新起来。

  这里就是宝山罗泾镇塘湾村。扑面而来的,是郁郁葱葱的1100亩树林,包括香樟、黄山栾树、七叶树、枫树等,好似进入了森林公园。冬季到来,白雪覆盖着森林,一片琼林玉树,甚是壮观。成片金黄的稻田,产出的宝农34大米六获上海市金奖。一座座颇具北欧风情的农家别墅,隐隐约约地藏在乡间景色中。

  如今,塘湾村已被列为全市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不仅景色优美,这里的公共文化生活也多姿多彩。不久前,历时3个月的罗泾镇农民篮球联赛在塘湾村闭幕,不仅20支球队102名农民球员群星逐鹿,还吸引了5万人次线上关注。上海市非遗十字挑花,也在塘湾村设有传习点,传承的同时酝酿衍生时尚文创品。作为沪剧名家丁婉娥的故乡,塘湾村也将逐渐成为上海北部地区沪剧爱好者的聚集地。

  从草房到别墅的变迁

  傍晚时分,转角便能遇见正在散步的村民。塘湾村的水系十分丰富,两条区级河道荻泾河、界泾河南北贯穿,两条镇级河道毛塘河、南潮塘东西分布,20余条村级河道纵横交错,时常可见鸥鹭飞翔、虾蟹爬行,为村子平添了几分灵动。

  66岁的村民张永兴和记者聊起来:“近几年村里环境整治,村里环保不达标的十几个厂都关了,河道边的违建也拆除了,水质干净了。大家又可以在河里钓鱼摸虾了,感觉又回到了小时候的辰光。”

  站在自家的别墅前,塘湾村党支部书记乔文英笑盈盈地说:“解放前后,我们村民普遍住着草房,六七十年代开始住简陋的瓦房,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住上了二层楼房,从九十年代开始翻建小洋房,近几年随着环境越来越好,更多百姓愿意回乡造房,扎根罗泾,现在基本家家都住着别墅。”

  由于没有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塘湾村被整建制保留了下来,农村的肌理非常完整——水清、田秀、林逸、路幽、村谐、舍丽。公益林地约占村域总面积的四成,水域面积约占村域总面积的8%,拥有成片耕地1800亩,其中粮田550亩,林地1100亩。沿河景观步道6.72公里。“我们在环境改造的过程中,连一棵树也不舍得移。”乔文英说。

  村内的塘湾社区卫生服务站,村民可刷医保卡治疗常见病。边上是农家书屋、活动室、免费理发室。另一侧,是篮球场、健身器材区。打篮球、跳广场舞,早已成了村民们的时尚。村里还设有睦邻点,阿姨们喜欢聚在在这里绣十字挑花、练习沪剧,顺便“嘎嘎三胡”。

  80后年轻人王莉莉,眼见村里发展越来越好了,把自己的老宅重新装修,开起农家乐,取名“王家小院”。这个塘湾村首个农家乐,眼下生意相当不错。

  用新的产业活力留住乡愁

  由于年轻人大多外出求学工作,留在村里的多为老人。两三百平方米的别墅内,住着老俩口是常态。闲适,是塘湾村给人的最大印象。

  曾经,村里从一两个企业发展到十五六家企业,但大多是环保不达标的家具厂、塑料厂等,如今已全部关停。这个让人看得到乡愁、体验得了乡情的地方,将逐步注入新的产业活力,给城里人一个不仅仅是“看风景”的理由,更为当地村民安居乐业。

  宝农34,是获得金奖的优质大米,塘湾村就是其主产地。但这还不够,塘湾村正在探索虾稻共生试验,收成将从2500元/亩直接跃升到6500元/亩,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千亩涵养林区域也在进行综合改造,新增体育健身设施、骑行道路等,拓宽林区内道路,形成环线。森林探秘——乡村徒步竞赛就在这里举行。

  徒步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满眼的花海。塘湾村将与专家合作,用100亩土地种植萱草(俗称黄花菜,也被誉为中国母亲花),打造中国母亲花文化园。尽管花期是每年5-8月,但因其观赏、采摘、食用皆可,也将形成一条产业链。此外,塘湾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了萤火虫生长的条件,准备培育萤火虫,形成萤火虫生态园,让孩子们可以多一个在野外观赏萤火虫的地方。

  据罗泾镇负责人介绍,罗泾镇也与专业机构合作,计划将塘湾村打造成国内首个母婴康养村。“届时,产妇可以在这里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到本土的精品大米、绿色蔬菜和江鲜水产,更可以全家住在一栋自己喜欢的乡间别墅里,享受一个不一样的‘月子期’。”由此将延伸出月嫂培训中心等,给村里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前不久我们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们对即将引入的新产业很感兴趣,大部分村民愿意把闲置的别墅拿出来,每年获取一笔固定的收益。”乔文英说。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必然是村民们的获得感不断提升。今后,村民们不仅钱袋会越来越鼓,公共文化生活也将有更好的载体。计划建设的沪苏厅堂,将是塘湾村的门面,将沪剧大舞台、十字挑花馆、村民宴会中心和游客中心有机融合。平时可作为村民交流、唱戏的场所,村民设婚宴、游客来访时,也可以观看演出。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周楠 责任编辑:李红霞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