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洋场风情

方寸之间折射时代发展 从一张机票看民航40年信息化改革

  图片说明:纸票内页旅客联(东航供图)

  东方网记者王佳妮12月18日报道:打印机票,选择座位,托运行李……这些在如今看来稀松平常的“小事”几十年前却是“稀罕事”。当纸质客票在记忆中珍藏,当复杂的指令在笔记中泛黄,民航服务的变迁正悄悄描摹着时代渐进的轮廓。

  本票到电子票的变迁

  图片说明:进入新世纪后的东航国际机票(东航供图)

  图片说明:东航电子机票(东航供图)

  上世纪80年代,手持一本本票,开始一次远行。现任地面服务部外航服务中心虹桥候机楼经理周青说:“当时我还是值机员,印象非常深刻,一位老奶奶从怀里摸索出一套本票,像宝贝一样递过来,她说她第一次坐飞机,要去珠海,还问我是不是很远。”

  纸质客票、手工值机、手工登机、手工平衡,这些是老民航人的回忆。在东航地服工作近30年的员工秦烨清楚地记得,手工操作的年代,先需要由平衡人员计算好这架航班的座位安排、告诉值机柜台有没有限载、哪些座位可以值机,然后柜台上就会照着做好一张张座位标签。待旅客来值机时,地服人员核对完纸质机票和第一代身份证,然后在手工制作的登机牌与行李牌上手动盖章、手工贴好座位号,交给旅客,如此才能做好一份登机凭证。每位旅客的值机信息,也都要手工记录、提交。所以,那时坐飞机,想早点到机场、像如今一样早早值机过捡、到航站楼内的商场买买买是不可能的;但也别把时间留少了,毕竟手工办理值机手续,即使柜台帮着加急,也需要不少功夫。

  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航班量不断增加、旅客人数越来越多,传统的手工地面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民航事业发展的要求,东航开始探索引入计算机技术提升效率。

  在初期各种尝试、摸索、整合的基础上,1997年4月15日,东航历时两年自主研发完成的计算机本地离港系统,顺利通过了民航总局的技术鉴定,能够满足国际航协(IATA)要求的各种离港系统功能。1957年1月开航,首航40年后的东航在服务旅客“上飞机”这一基础环节上,终于走出了信息化进程关键的一步。

  深耕信息化创造诸多“第一”

  图片说明:1999年黄金周期间行李托运(东航供图)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佳妮 责任编辑:李红霞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