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洋场风情

上海高校中规模最大,上理工30多幢优秀历史建筑可扫码阅读

  校园内的历史建筑仍有待推广开发

  近年来,随着建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沪上不少高校都开启了对于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上理工的思晏堂原本用作教学楼,近年来改为党校办办公楼,就是怕人员过多对建筑造成损坏。此外,原本学校内的格致堂是一座坡顶建筑,如今被改建为平顶,也有专家提议让它再次恢复原貌。

  校园内的优秀历史建筑

  位于苏州河畔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内,也有一片跨越了3个世纪的“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去年年初,华政完成了首幢老楼格致楼的修缮工程,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进行修缮的格致楼,也为其他高校的修缮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华政还在每周三下午开放松江校区校史馆,市民游客可提前进行团队预约,通过VR、全息影像等方式“走进”历史建筑中。

  不过,记者采访多所高校后也了解到,高校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开发程度不一,还处在“各自为政”的阶段。目前,华政、上音、上理工等学校已在历史建筑上放置介绍铭牌,但贴有二维码建立电子档案的学校还不多。由于缺乏宣传和开发,普通市民游客也很少会将目光聚焦到高校内的历史建筑上。

  “高校历史建筑应该进行多维度推广,学校也应该有所作为。”上理工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熊承霞说。在她看来,高校首先需要推广和普及的对象是学生。她还记得,有一年她曾去清华参加活动,一位学生在带领她前去礼堂的过程中,对学校的建筑和历史如数家珍,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普及学校建筑历史,让学生自发地向市民游客讲解,这也是一项很好的传播方式。”熊承霞说。她建议,可以通过校史文化选修课、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在寒暑假等学生的课余时间内,也可以通过线上预约等形式,组织学生志愿者引导市民游客参观校园,进行历史建筑的讲解。

  让学生自发地向市民游客讲解,也是一项很好的传播方式

  由于高校中的历史建筑往往还在作为教学楼、办公楼等使用,为了弥补这些历史建筑暂时无法开放或复原的遗憾,除了“扫扫二维码”,高校也可以打造数字建筑博物馆,让市民游客换种方式阅读建筑。熊承霞建议,今后可以通过举办工作坊、讲座沙龙等形式,邀请研究历史建筑的学者和热心市民提出建议,以此来聚沙成塔,为高校中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开发,注入新鲜血液。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裘雯涵 责任编辑:李红霞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