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魔都格调

阿六汤圆、花篮马灯、腌蛋做酱…松江这些春季民俗,你知道吗?

 

    花篮马灯

    花篮马灯,原名“串马灯”,以马灯和花篮道具命名,流行于新浜地区。以提花篮的动作、扭秧歌的舞姿配上各种乐曲,有《秧歌调》《快乐调》《无锡景调》等民间小调,舞姿轻盈,乐曲悠扬。舞者最少12人,最多26人。

    灯队在元宵节庆期间表演,第一夜,从庙里引得火种,先在庙场串舞,然后在村内逐家登门献舞,村民们备酒菜款待。第二夜起,按邀请帖子,到邻村相互串舞。活动持续至正月底。

    花篮马灯均在晚间出灯,演出时的道具,如花篮、彩马、水担、合钵、药箱、黄绸大伞等,均要点燃小红烛,用以照明和添色彩。灯队身穿戏装,扮演《水浒》《白蛇传》《吕纯阳三戏白牡丹》等戏文的故事角色。伴奏以民间打击乐为主,节奏轻快,没有一般民间锣鼓的激烈和喧闹。开始时节奏稍慢,中间部分稍快,结尾时则根据队形,不断加快舞蹈节奏,达到高潮。

    2009年,花篮马灯舞项目先后被公布为第二批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是松江区新浜镇文化体育服务所。

    清明节

    松江人重视祭祖。冬至后的第104天为清明节,节前一周左右,在家中先行祭祖。按旧俗,家中祭祖后才能上坟扫墓。亲戚之间彼此赠送草囤。主人以酒菜招待,称 “吃清明”。扫墓一般在清明节前二三天,最迟在清明节当天。人们带了草囤、青绿团、黄鱼、肉、蛋、糕点等供品上坟祭扫。丧家在清明节或冬至节为逝者入土落葬,以清明节为多。

    城中市民平时难得郊游,借清明扫墓踏青游春。陈金浩在《松江衢歌》中将上坟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清明风急纸钱飞,墓道松楸近翠微。小竹花篮装瓦狗,船梢 (古同“艄”)插柳上坟归。”顾翰的《松江竹枝词》则画出了另一道风景:“清明共把祭筵开,寒具青龙满案堆。芳草夕阳归较晚,家家都说上坟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政群团每年在清明节组织群众祭扫烈士墓。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松江 作者: 责任编辑:梦想天空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