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洋场风情

年夜饭品的是亲情 海派年夜饭如何更有年味

  “水仙花还要打扮一下,就像女孩子涂口红一样,贴上一点红色的纸,修剪掉不好的叶子。大年初一,水仙花开出来,就意味着来年家里一切都会顺利。水仙、腊梅摆放好以后,家里还要大扫除,焕然一新、干干净净。大人小孩都要洗澡、剃头。大年夜那天还要祭祖,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春节备水果也有讲究。水果当然主要是用来吃的,但每到春节,还必须要备一两样纯粹用来看的水果——所谓“看果”。比如,可以是佛手、香橼,还可以再放几个柿饼。过年时,家里所挂的画,一定要年味浓、富有吉祥寓意。

  城市生活里的困惑和遗憾

  “以前,过年对所有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大项目。全家总动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杨忠明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自家过年的场景,可以说是“十分热闹”。如今,越来越多人感到年夜饭离小时候的记忆远了,到“外面”吃年夜饭成了很多人更好的选择。

  在沈嘉禄看来,这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有关,根本原因还是市民的生活大环境发生了变化。过去,四代同堂的一大家子很普遍;现在,家庭核心化、小型化了,加上餐饮业发达,选择余地多,在家吃饭的必要性就下降了。

  怎样传承年夜饭的民俗和情感意义,让中国年作为一种“文脉”得到延续,并且不断加载新的内涵?沈嘉禄说,比起石库门,今天的城市人住的房子看似越来越大,但未必等于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很多居民小区里,因为居民们愈发注重个人隐私,邻居之间几乎没有往来,由此也舍弃了很多与左邻右舍社交的机会,“这也是城市生活里的困惑和遗憾”。

  能不能采取新的形式,让过年成为人与人交往变得更温馨的契机?能不能把社区作为新的大“家庭”,利用过年的气氛,联络感情、和睦相处、展望未来?“如今社区里的公共文化设施越来越多,读书会也是社区活动的一种。现代通信的发达让扁平的生活变得立体起来,过年或许不必局限于小家庭。借现代社交工具带来的便利,旧雨新知、拥有共同爱好的人都可以走到一起,或可把我们的年过得更有味道。”沈嘉禄说。(摘编自上观新闻“文化观澜”栏目)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施晨露 责任编辑:李红霞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