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洋场风情

杨浦大力开发黄浦江畔红色资源 打造上海红色文化新地标

周恩来在巴黎办公住所留影

盎特莱蓬号,邓小平正是乘这艘船赴法勤工俭学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其中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离不开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采集。近一个世纪以来,红色文化一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色,而杨浦区是上海近代工业集聚地,也是上海产业工人集中的地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杨浦工人成为上海工人运动的主力之一,开展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随着杨浦滨江的开发开放,滨江近代工业文明和红色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在对红色资源挖掘和保护日益重视的大形势下,杨浦区再次对黄浦码头的历史意义进行考证。随着一系列珍贵的历史文献的挖掘与梳理,上海作为留法勤工俭学生汇聚地和出发地的独特价值和作用逐渐勾勒清晰,将百年前的光辉历程再现于人们眼前。

  为探寻真理留法勤工俭学,部分先进分子树立起牢固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形成广泛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当时的有识之士和有志青年受新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大批赴法国开展勤工俭学的运动。为“输世界文明于国内”,1912年,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张继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当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力赞此事。留法俭学会在北京成立留法预备学校,送80多人留法俭学。1914年受袁世凯政府的阻止,被迫停办。以后李石曾等在巴黎豆腐公司华工中试验工余求学,1915年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1916年3月,在巴黎成立华工学校,蔡元培等人还亲自讲授课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遭到严重破坏,为解决劳力不足,先后从中国招募了14余万华工。这批华工大多数没有文化,对华工的教育问题,加速了以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促进文化教育交流为宗旨的华法教育会的成立。袁世凯帝制覆灭后,华法教育会“决定组织中国会所,推行会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内。1916年底,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等先后回国,在他们的组织下,勤工俭学会、华法教育会和各种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班)在全国各地成立。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热潮掀起。大批留法勤工俭学生抵达法国后,在华法教育会的安排下,有的到学校,有的进工厂,在55万平方公里的法兰西土地上,到处留下他们的足迹。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卫中 责任编辑:李红霞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