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洋场风情

乔家路,上海老城厢一条有故事的路

  《南市区地名志》记载:“清朝时,今乔家路原是一条河浜,该浜东引薛家浜水进小南门(朝阳门)水关,西达也是园浜(今凝和路)。据载,明末名将乔一琦(上海乡人)世代居此,浜因乔家住宅得名。辛亥革命后,填乔家浜筑路,路以浜名命名。”

  徐光启与“九间楼”

  乔家路234-244号,保存着一座古老建筑,它就是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故居“九间楼”。

  徐光启故居“九间楼“

  徐光启出生于上海城南太卿坊祖宅,自幼勤奋攻读,努力进取。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他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廉洁奉公,生活简朴,“通籍四十年,室庐不改”。他毕生潜心于农学、水利、数学、历法、军事等科学范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的成果颇丰:如所著《农政全书》内容丰富、门类齐全,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业科学巨著;与传教士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是第一部汉译欧洲经典数学著作。因而,《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记载:“(他)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他在北京逝世后,朝廷派员专程将遗体护送回上海安葬,墓园即今光启公园。

  据考,太卿坊原为纪念明代太常寺少卿沈瑜的牌坊,后街巷以此命名。清代同治《上海县志》记载:“太卿坊,为沈瑜立。坊在大南门内,今尚沿其名。坊废。”从书中的“上海县城内外街巷图”可看出,太卿坊即今光启路一带。徐光启的祖父曾经商,得以购地在太卿坊建宅院,共三进,后天井北面楼阁外便是乔家浜,沿岸筑篱笆墙,并在水面造廊桥。徐光启生前藏书万卷,均置于太卿坊祖宅“尊训楼”。清初,太卿坊在动荡中遭焚,徐家也未能幸免,房屋仅剩最后一进。它面阔九间(后又被毁两间),俗称“九间楼”。民国初期,乔家浜填平筑路,居民遂沿乔家路辟门出入。1931年春,县基街(因县衙坐落于此而更名)所矗纪念徐光启的阁老坊,因“年代过久,失于修理,残缺零落,时虞倾圮”被拆,这条邻近乔家路的老街也改称光启路。

  “九间楼”虽年代久远,却仍具昔日风格,楠木梁柱依然完好,柱础、雀替、斗拱和宽厚楼板等还是当年旧物,梁上镌刻卷水云纹。1956年进行文物普查时,住在“九间楼”的徐氏后裔朱二媛曾捐赠明代徐光启绢本画像和崇祯皇帝所赐黄绫诰命两件。

1 2 3 ... 5 下一页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朱少伟 责任编辑:李红霞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