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洋场风情

我家房子“薄如纸” 探秘“纸片楼”里的“尖”毅生活

  走进“纸片楼”内部,与普通的大楼并没有什么区别,40多户居民居住在这幢4层大楼中。沿着狭长的楼梯来到三楼,我们走进了郑阿姨的家。

  郑阿姨家的房屋正处在整个建筑的“尖尖角”上,进入屋中,空间并不是四四方方的规整造型,而是从里到外慢慢收窄。整个房屋的面积并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整个房子就采用了LOFT的布局,利用了房屋挑高空间,将居住空间放在阁楼上。居住区、客厅、卫生间,甚至是小朋友的学习区域都一应俱全。

  郑阿姨家奇葩的“尖尖角”也得到了利用。

  回忆起当时选房的经历,郑阿姨还是心有余悸。“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房型。”郑阿姨1987年搬入“纸片楼”内,曾经“恶劣”的居住环境让当时的郑阿姨一家把房屋的挑高和采光放在了首位。“我老公开玩笑说,我们家里人一人能有一个阳台,晾衣杆都能竖着放在家里。”最终,在郑阿姨老公的坚持下,她欣然接受了这套“特别”的房子,并居住至今。

  然而,居住环境的改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据郑阿姨介绍,在刚刚居住进来时就采取了这样的形式,阁楼上休息,底下作为客厅,而那个看着没什么用的“尖尖角”被做成一个储物柜,存放一些瓶瓶罐罐,细心的郑阿姨还把通往阁楼的楼梯放在了这里,让楼下的空间看起来更为敞亮。但老楼内的没有独立的卫浴,没有通煤气也让郑阿姨痛苦不已。

  在世博会召开前夕,她家迎来了一次改造,三个阳台分别被改造成为了卫浴、洗手台和洗衣机房。郑阿姨表示,这三个小阳台可是帮了大忙。如今,“网红”楼内的“网红”LOFT更是让邻居们羡慕不已。

  图为96岁高龄的吴老伯。

  吴老伯是郑阿姨的邻居,1953年搬入了“纸片楼”里,在他搬进来时,“纸片楼”已经大致是这样的布局。“这楼是解放前一位资本家造的,之前大部分是用作办公室。”96岁高龄的吴老伯回忆起“纸片楼”的历史顿时来了精神,“我住的这一间是北京永裕绸布庄驻沪办事处,当时花了750块。”

  而当记者问及“纸片楼”形成的原因时,老人解释道:“当时的地只有这些,只能尽可能扩大房子的面积,这才有了这个‘尖尖角’。”

  图为郑阿姨家。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汪伟秋、刘昊 责任编辑:李红霞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