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魔都格调

三年增绿61个“辰山植物园”,“家门口”尽享春色

  置身已开放的一期一标段、二标段绿地内,仿佛进入一片自然森林,其中密植乔木林和野花草。该项目范围内,还穿插布置了特色花丘和活动草坪,以及“上海市中心第二高山”,高度23米,仅次于长风公园高26米的铁臂山。

  上海因水而兴,对于母亲河的感恩也融入绿地的设计。总共100万平方米的桃浦中央绿地内,将有占面积7%左右的水体,依照北高南低的地势,蜿蜒向南。大型水面与山势地形相互配合、移步换景,形成既统一又变化的穿行体验。大型水面在满足海绵城市蓄水功能的同时,还能为市民提供近水湿地、叠水台阶、节庆喷泉和旱喷娱乐等亲水活动场所。

  花鸟鱼虫和山水风光,都是城市生态空间的美好点缀,但对标国际水准,任何一座堪称世界级的城市公园,开放和交融都是其不可或缺的基因。因此,世博文化公园从规划伊始,便有“文化”二字。

  根据规划,园内将保留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卢森堡馆、俄罗斯馆与法国馆等四处世博场馆,作为“永不落幕世博会”的最好诠释。这些场馆还将延续展览功能,并兼顾公园配套服务需求和游客活动需要,体现世博记忆和文化的有机融合。

  主打文化特色,世博文化公园内还将建一座马术公园、一座上海大歌剧院。其中,上海大歌剧院是世博文化公园的一大文化地标,与之毗邻的音乐广场则将成为歌剧院音乐艺术的室外延伸,以卢浦大桥为舞台背景,能够举办森林音乐会、草地音乐会等主题活动,和大歌剧院共同打造雅俗共赏的音乐文化圣地。

  曾经的上钢三厂老厂房也将重获新生,被改建成处于园内黄金位置的世界级温室花园,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至3万平方米。在温室花园旁,还将有一座世界花艺园相伴,其定位是上海版的“加拿大布查德花园”,将设立“中国切尔西花展”等一流花展平台,配备丰富绚丽的园艺植物品种与多样植物群落,成为市民游客赏花的又一大好去处。

  推进口袋公园建设

  每年新建或提升改造50座

  曾经看花只能往公园跑,往郊野跑,随着一处处口袋公园和滨江绿带建成,上海市民在“家门口”踏青赏花的愿望正逐步实现。近,成了上海绿地建设以人为本的缩影。

  和去年相比,家住虹桥路的蒋阿姨如今心情好多了。她家附近的青春小游园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园内西侧的水池发臭,人都走不进去。现在,充分征求周边居民及所属街道的意见建议后进行改造,可在两种版本的景色间切换:蓄水时小桥流水,枯水时旱溪白石。园内还有条采用透水材质铺装的人行道,下雨天不再泥泞,成了周边居民锻炼聊天的好去处。

  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迷你公园等,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常以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休憩、社交所用。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等都是口袋公园的一种。口袋公园最早来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纽约公园协会的提议,此后半个多世纪,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纷纷有了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计划”。

  截至目前,上海已打造数百座“口袋公园”。市绿化市容局公园绿地处副处长杨嘉蓉坦言,从结构上看,上海不乏气势恢宏的大公园、大绿地,但贴近老百姓的“口袋公园”,数量和质量仍不够理想;从长远看,上海的土地资源有限,新建大规模公园绿地,总有一天遇到“天花板”,而且大多集中在郊野,居民光靠步行或公交“够不到”,因此在中心城区新建或提升改造一批“口袋公园”,将成为上海在打造生态之城方面追赶其他先进城市的主要手段。

  石泉路兰田路路口的兰石街心花园就是一个典型。曾经它是石泉路和兰田路交叉口上的两个交通岛,除了外观脏乱差,还阻碍两条马路通畅,且周边行人穿越道路必须经过,很不方便,还有危险。

  结合“无违建居村”创建工作,普陀区绿化市容局等部门对其进行整体改造,交通岛北面的废弃车行道被绿化、彩色地坪、廊架和休闲座椅填满,加上两个被改造成花坛的交通岛,形成一座绿化超过700平方米的街头“港湾式”口袋公园。春秋两季是这座口袋公园的“重头戏”,春季,海棠、火焰南天竹等开得烂漫;秋季,栾树等色叶植物、桂花等闻香植物让整座公园色香俱全。

  从去年开始,上海按照每年至少新建或提升改造50座的速度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根据相关建设技术导则,口袋公园一般在5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按照其建设主题、功能特点及场地条件可分为观赏游憩型、历史文化型、风貌标志型等三种类型。在植物选择上,口袋公园应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观赏性强、季相变化显著的观花、观叶植物和抗污染、滞尘、减噪等抗性植物。尤其是“颜值”高的落叶、色叶、开花乔灌木,配置比例应不低于50%。

  栽种试验跟踪实效

  选出百种彩叶乔木花灌木

  上海的绿意盎然、花开满城,背后是园艺工作者十几年的坚持付出。

  目前,无论是上海的气候还是土壤条件,对植物而言都相对苛刻。夏季频繁的高温天气、秋初就开始的大幅降温、昼夜温差和连绵阴雨,还有偏碱性、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这些都会影响植物生长。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副站长许晓波说,自2004年起,上海就启动“春景秋色”工程,大面积种植春天开花、秋天变色植物,形成“春有花成景、秋有色多彩”的景观。

  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绿化科研工作者将数千种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反复栽种试验,跟踪实效。不少植物反复栽种,仍无法适应上海的气候环境,逐渐退出舞台,如曾经引入的杜英、乐昌含笑、银荆等,目前在上海主要路段几乎绝迹。科研工作者筛选出适合上海气候的近百种彩叶乔木、花灌木,还从欧美等地引进适应性很强的色叶植物,形成上海海纳百川又不失特色的绿意。

  比如,上海秋色里的“新贵”——纳塔栎。卫清西路(亭卫南路至学府路)是上海首条大规模栽种纳塔栎的道路,共种植300多株。纳塔栎抗冻耐寒,抗城市污染,气候适应性强,上海很早就有意引入,但考虑到缺乏经验,对其宜栽性、适应性、安全性等情况还未充分掌握,因此做了长期跟踪研究和试种,前后花费近10年。在大规模推广到金山区之前,上海在湿度较高的黄浦江上游水源涵养林内试种了一批纳塔栎,这批纳塔栎生命力顽强,即使遭遇被水长期浸泡等极端情况,也存活了下来。

  一年来,上海10多块闲置的储备用地,合计面积达160多万平方米,则成了各种野花的试验田。这些“抛荒地”平时“光秃秃”地躺在那里,个别只有裸土,风一吹就起沙,影响城市形象。让它们成为试验田,既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给周边居民家门口增添一抹亮色,也能为筛选培育出更适合上海城市环境的植物提供难得的实践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去年夏天,北翟路高架以北一片3万平方米的荒地就播下百日草的花籽,结果10月底,这里就成了红、黄、粉、紫等色彩交织的花海。在长宁区,有超过10万平方米的储备用地都采用这种通过籽播营造自然花海的方式。

  除了试验植物对上海的适应性,还要考虑大面积复制推广后的经济性。以百日草为例,临时绿地中的种植密度大约在20多株/平方米,如果全部采购现成的花卉来种植,每平方米成本接近100元;而购买花籽播撒,同样面积的投入成本还不到10%。虽然缺点是不能马上呈现花海效果,但只需等待两三个月,便能守得花开,还能增强公众对自然花期的认知。

  随着春季到来,一批“久经考验”的花草正在上海各个绿地和公园茂密生长。比如二月兰、冰岛虞美人、喜林草、天竺葵等,都已成为烂漫春色里的“主角”。上海植物园选育的大丽花已成为上海一些中心城区重点绿化保障区域的主力花卉品种,浦江郊野公园秋季花展上,也大面积使用大丽花。上海辰山植物园选育的安吉拉月季,则“爬”进众多社区和绿道,成为当地居民散步健身的好“伴侣”。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陈玺撼 责任编辑:李红霞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