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书香上海

上海书展开幕前探秘一线印刷车间

    一个车间配七位“机长” 印刷工人早晚翻班不停歇

    循着浓浓的油墨味往下走,位于雅昌艺术中心底层的印刷区,可谓这家印刷厂的“心脏”。记者采访当天恰逢台风过境,户外狂风暴雨,而车间内却是一派热闹的景象。7台印刷机有规律地“跳动”着,一旁堆满了一摞摞已经完成印刷的图书纸张。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唐师傅,他是雅昌印刷车间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机长”。之所以说他“老”,是因为他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奋斗了十余年。

    采访时,唐师傅正在进行机器生产前的准备工作。他告诉记者,对机长来说,图书印前印时印后的工作内容、人员和设备状况都必须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做好调度工作。“比如印刷前要检查设备;印刷中要随时校对套正、观察墨色是否均匀,发现问题要尽快调整;印后还要对设备进行保养与维护。”

    一个有经验的机长可以通过声音辨别设备问题所在。“这都是时间历练出来的真功夫,也是为什么一个合格的印刷机机长必须经过十年基层锻炼的原因,你得知道设备每个部位的所有情况。”印刷车间张经理说。

    采访时记者看到,印刷期间机器每印出一张,唐师傅都要拿着出版社确认过的大样反复比对。看似降低了效率,但唐师傅告诉记者,车间每台机器的效率其实都是限定的,每小时不宜超过1万印,太快的话,纸张两边会卷起,反而影响了质量,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消耗。

    据了解,因为质量上的高标准要求,印刷车间的进度压力一直很大。为了抢赶时间节点,自上个月起,车间7条流水线就悉数开动,每个机组配备一位机长,搭配1-2名印刷工人,早晚翻班,24小时不停作业。

    由于印刷生产与时效性紧密相连,刻不容缓,这就使得在印刷厂上夜班成为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特别是书展期间,“黑白颠倒”更是一种常态,越是夜深人静,印刷工人越忙碌。许多工人甚至直接以厂为家,“全天候”守候,只为保证书籍保质保量如期交货。

    16年练就“火眼金睛” 精益求精打造书籍之美

    除了印刷工人,记者在现场看到,车间里还有一部分工人,不时地拉着一车又一车的纸张来回走动着。仔细问了才知道,原来为了减少物流压力,公司特意将折页机搬到了印刷车间附近,这样,刚刚印刷完成的图书纸张就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折页。

    采访时,离记者最近的一摞纸张是新出炉的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一套碑帖,叠起来后和普通女孩儿的身高差不多,目测有数千印。这些折页后的纸张正等待着随后花式考究的装帧,这也是雅昌颇有特色的一个部门。

    事实上,装订部门的工序细分起来有很多,一本普通的图书就包括了烫金、锁线、贴胶等多道工序。尽管现在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的生产流程,但在关键岗位上的操作仍然需要人工来完成。有些精装图书需要纯手工装订,这也对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保证质量,在装订车间,每个区域几乎都有一个长长的挑样台,这里是质检员工作的区域。印品从眼皮底下一过就能抽出次品,凭借16年的丰富经验,雅昌装订部经理王四波已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采访时,王四波正拿着两张印刷好的图书封面做比对。在外人看来,这两张出自同一机器的封面几乎没有差别,然而在他眼中却能看出不同。“精益求精是对读者的尊重。”王四波说。

    据了解,除了把控成品书的质量问题,王四波还会在装订过程中进行巡检,对检验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处理过程跟踪。用曹文彬的话说,王四波与他的同事们给雅昌印刷的图书质量上了“双保险”。

    也许正是这种从上到下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才让雅昌成为了每年上海书展沪上各大出版社最信赖的伙伴之一。今年上海书展,雅昌承印制作了近十家出版社的彩色图书,每天的印刷量达到了170万印左右。如今距离书展开幕已不到3天,每一天都是不同书籍的最后期限,各个车间里的工人和所有机器都在满负荷运转中,这样的工作一直要持续到书展结束。

    窗外狂风暴雨,屋内热火朝天。曹文彬感叹,每年书展总是特别忙,压力是巨大的。不过,看到每年书展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拿起纸质图书阅读,曹文彬又倍感欣慰。在他看来,书展是爱书人一年一度的“朝圣”之旅,也是印刷工人的一个成长驿站。因为书展,让他们对这份职业有了更多的敬畏之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上更多的责任,这种责任是对图书质量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工作的热爱。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 责任编辑:俞中岳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