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洋场风情

体验上海的“海派风情”?徐汇这6条路线值得去尝试!

 

徐光启纪念馆、老房子艺术中心、衡复风貌馆、夏衍旧居、草婴书房、聂耳铜像、无线电博物馆、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你都去过吗?

徐汇拥有很多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景点,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到魔都的“海派风情”。

小编推荐6条线路给大家,分别是:产业振兴线、教育强国线、名人故居线、音乐艺术线、光影徐汇线、西岸滨江线。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故居之旅

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淮海中路1843号)

1949年春宋庆龄迁居于此,在这里迎来了上海解放。

徐汇老房子艺术中心(武康路393号)

通过徐汇老房子艺术中心的图片、模型、美术、摄影等反映老房子的艺术作品展示,诠释徐汇乃至整个上海老房子的历史底蕴。

巴金故居(武康路113号)

巴金先生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正是在这里写出了《随想录》。

柯灵故居(复兴西路147号)

柯灵先生是中国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

衡复风貌馆(复兴西路62号)

由原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改建而成,2019年5月18日正式开馆,作为衡复风貌区优秀历史文化的综合文化展陈空间,专门展现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百年建筑、百年人文与城市更新案例。

张乐平故居(五原路288弄3号)

著名漫画家“三毛之父”张乐平曾在此居住,张乐平先生创作了大量漫画、国画、年画、速写和彩墨画。

田汉雕像(长乐路、富民路口的街心花园内)

田汉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词人,他的塑像由著名雕塑家章永浩创作,与国歌作曲者聂耳雕像直线距离不超过800米。

武康大楼(淮海中路1836-1858号)

武康大楼(东美特公寓、诺曼底公寓),建于1924年。法国文艺复兴式公寓大楼,由邬达克设计。上世纪30年代,许多电影界人士曾经租住在武康大楼里。因一部《渔光曲》而红透中国的电影明星王人美就一直居住在七楼的一个房间。赵丹和夫人黄宗英在50年代也曾经在这里居住,后来才搬到湖南路。在这里住过的,还有秦怡等知名老艺术家。

夏衍旧居(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楼)

以“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为主线,梳理、回顾了夏衍在上海的足迹。内容包括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革命工作,筹建左联,参与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工作,创刊《救亡日报》等。

草婴书房(乌鲁木齐南路178号3号楼)

“与其留一座墓碑,不如建一间书房”,草婴书房根据草婴先生生前心愿筹建而成,以纪念其一生笔耕不辍。草婴先生以一己之力翻译了逾400万字的托尔斯泰全集和其他数百万字的俄国文学作品,堪称著作等身。

音乐艺术之旅

聂耳铜像(淮海中路1442号)

1992年纪念国歌作曲者聂耳诞生80周年之际,由原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一级美术师张充仁设计而成,命名“起来”。

徐汇艺术馆(淮海中路1413号)

徐汇艺术馆是一所举办美术展览、开展学术研究、典藏艺术精品、普及审美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建于1932年,前身为“鸿英图书馆”。

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宝庆路3号)

这是国内第一家以交响音乐为主题的音乐博物馆,花园洋房中的“音乐之声”。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复兴中路1380号)

上海交响乐团是我国乃至亚洲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交响乐团,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879年的上海公共乐队,当时被誉为“远东第一乐队”。

上音歌剧院(汾阳路6号)

拥有1200座的上音歌剧院歌剧厅,整体采用马蹄形布局,在兼顾观众的听觉视觉感受的同时,营造了古典歌剧院经典的观演氛围。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汾阳路79号)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建于1905年,是法国文艺复兴式建筑的典范,有“海上小白宫”之称,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

普希金铜像(汾阳路)

建于1937年2月,是旅居上海的俄国侨民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而集资建造的。1944-1966年间数次被毁,1987年8月,在普希金逝世150周年的时候,普希金铜像第三次在原址落成。

“都市之光”公共艺术空间(永嘉路578号乙)

风格简约、造型现代的公共艺术空间,定期展示反映上海城市风貌的艺术作品,将生活美学浸润在城市肌理中,让艺术温暖生活,为人们认知街区历史、感受城市文脉搭建平台。

周信芳戏剧空间(天钥桥路1198号)

“周信芳戏剧空间”开启了上海京剧新篇章。曾任上海京剧院首任院长的周信芳,作为海派文化的代表人物,对上海的文化和城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光影徐汇之旅

衡山电影院(衡山路838号)

新中国诞生后,上海新建的第一座电影院。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市徐汇区安福路288号)

上海唯一一家国家级专业话剧团体,由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青年话剧团合并而成。这两个剧团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分别由著名戏剧家夏衍、黄佐临和熊佛西先生创建的。

上海电影博物馆(漕溪北路595号)

上海电影博物馆总体面积达1.5万平方米,是一座融展示与互动、参观与体验为一体,涵盖文物收藏、学术研究、社会教育、陈列展示等功能的行业博物馆。呈现了百年上海电影的魅力,生动演绎了电影人、电影事和电影背后的故事。

西岸滨江之旅

徐汇滨江日晖港桥(开平路与江滨路交叉口)

南接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北接黄浦区南园滨江绿地,是一座连接两岸滨江景观带的人行桥。

滨江规划展示中心(瑞宁路99号)

重点展示徐汇滨江地区总体规划、生态建设、产业项目、文化设施和活动相关模型、动画、视频等内容,是徐汇滨江地区重要的展示窗口和宣传阵地。

北票码头旧址之塔吊(龙美术馆前)

建造于1984年左右,属于北票码头的卸船机。改造过程中,西岸将外立面重新粉刷成橙红色,具有鲜明的标志性。

北票码头旧址之传送带(龙美术馆前)

在龙美术馆的外面有一条高架栈道,西岸称之为“海上廊桥”,以前这里的煤炭运输通过塔吊吊装至煤炭传送带。为了让大众能更深切地感受浦江的美景,传送带全部被改建成了观光平台与步道。

龙美术馆(龙腾大道3398号)

原为北票煤炭码头,是上海第一座水陆联运码头,也是上海装卸煤炭的专用码头。

龙华港桥(龙腾大道)

设计理念基于生物仿生学原理模拟生物脊柱,具有独特的脊柱造型,故命名为"龙之脊"。因夜景五彩灯光有节奏地变换,被市民亲切地俗称为“彩虹桥”。

徐汇滨江海事塔(龙腾大道)

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上部为观测区,下部为支持结构,也是西岸公共开放空间的至高点。以上海市花白玉兰、中国传统细口瓷器和稻穗为概念,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将外观进行了装饰性的改造。

余德耀美术馆(丰谷路35号)

原上海飞机制造厂机库,后改建为艺术馆。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龙腾大道2380号)

曾经是龙华机场的航空储油罐,后创办为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产业振兴之旅

大中华橡胶厂烟囱(肇嘉浜路986号)

纪念烟囱原高28米,原为大中华橡胶厂的排烟设备,建于1926年。

无线电博物馆(田林路200号)

收藏了3300余件各类无线电藏品,包括中国首台晶体管收音机、上海首台电视机等展品,记录和讲述了无线电的技术发展和历史故事。

教育强国之旅

上海市第四中学(天钥桥路100号)

创建于1867年,是一所具有“崇德、启明”优良传统的百年老校和勇于创新改革的实验基地,学校主教学楼“启明楼”建成于1917年,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徐汇公学”旧址(虹桥路68号)

1850年创办,是近代上海最早按照西方办学模式所创立的学校之一,被誉为“西学东渐第一校”。著名教育家、爱国老人马相伯毕业于该校,并担任第一任华人校长。

上海图书馆(淮海中路1555号)

上海图书馆是上海市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和行业情报中心,也是文旅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华山路1954号)

1996年4月8日百年校庆时,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在徐汇校区老图书馆正式落成,是高校中成立最早的校史博物馆之一。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华山路1954号新中院)

这里反映了中国古代自新石器时期以来的舟船及航运历史。

钱学森图书馆(华山路1800号)

钱学森(1911-2009),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馆内收藏保存着钱学森近8万件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

徐光启纪念馆(南丹路17号)

徐光启(1562-1633),上海人,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1641年其灵柩归葬于上海徐家汇。纪念馆现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徐汇区廉政教育基地。

土山湾博物馆(蒲汇塘路55号)

土山湾是海派文化和海派工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中西文化之沟通”上“曾有极珍贵之贡献”,被称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

“徐汇记忆”展厅(浦北路268号徐汇档案局二楼)

“徐汇记忆”呈现了徐汇区的由来和区境的变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上海师范大学校史馆(桂林路100号上海师范大学西部会议中心二楼)

上海师范大学校史馆有徐汇和奉贤两个展馆,通过丰富的历史文博资料、实物辅以现代化的多媒体陈展手段,系统展现了上海师范大学不同时代的校园风貌与文化。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徐汇 作者: 责任编辑:老鱼头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