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魔都格调

上海乐队学院培养交响乐人才形成“上海模式”,吸引国内外名团争相复制

  “可以说,我们已经摸索出了青年乐队人才培养的‘上海模式’,它整体上应该是成功的,我们的毕业生被国内外职业乐团普遍欢迎,是个明证。”何大耿说。5年来,上海乐队学院的毕业生几乎都进了国内外的职业乐团,很多人进去之后都考取了声部首席或者副首席等重要位置,实力惊人。

  “上海模式”成考察热点

  在上海乐队学院成立之前,国内的职业交响乐团需要做的是“人才引进”,但现在,上海用全球资源培养本土人才,甚至包括罗畅这类海外留学乐手,回国发展也已成趋势——人才培养,已经开始良性循环。

  纽约爱乐乐团首席黄欣也告诉记者,他很开心“在授课过程中,会有相互启发的东西”,“其实说很多学生只注重技术,不理解音乐想表达的内容,这个问题在美国一样存在,我想,未来美国的青年乐队人才培养,也可以参考上海已经成功的经验的。”

  对纽约爱乐乐团的盛赞,何大耿很谦虚地表示,其实中国交响乐的发展水平,和欧美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正是有这个差距的存在,才是我们乐队学院存在的必要性。”

  “上海模式”确实引起了欧美的注意。上个月,柏林爱乐乐团旗下老牌室内乐团夏隆室内乐团创始人之一的彼得·里格鲍尔,就在上海完成了一周的授课后很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虽然每个学院的做法都不大一样,但即使是已经被视为标杆的柏林爱乐卡拉扬乐队学院,“我们也需要常常创新,做可能10年前没做过的事,需要永远对有对课程设置的新主意,考虑各种可能性,做更多的尝试。”

  上海乐队学院创造的“上海模式”,已经在切切实实影响国内职业乐队人才的培养。何大耿介绍说:“目前我们为中国职业交响乐创造的‘造血模式’——职业乐团和音乐学院的联动,还是国内唯一,但已经有很多地方想要复制了。”据悉,这个模式已经南至广州,西北到兰州,都被广泛借鉴。

  “上海模式”甚至影响到了澳大利亚。“墨尔本交响乐团,也特意过来调查了上海乐队学院的建校情况,他们想跟他们那边的音乐学院开始联动。”他说。

  在经历了5年的高速成长之后,迈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上海乐队学院提出了“五年之后再出发”的思路。“回顾这5年,我们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它们都是宝贵的财富,比如注重乐队经验的养成等,”何大耿说,“办学需要有坚持、有创新,第二个五年,我们在坚持这些成功标准的基础上,也将进行更多的探索,比如增加更多的国内乐团的实践,鼓励学生加入到全国各地的乐团,让学生们更了解中国职业乐团的需求,此外,我们还将探索‘联动机构体制’,争取未来能让‘上海模式’更加丰富,让我们的青年演奏员更有竞争力。”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郁婷苈 责任编辑:老鱼头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