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宝库藏品

零距离揭秘水下考古:不是简单的“海底捞”

    直击上岛,等了整整3天

    “早在之前我们这个团队就先后几次登上过这个小岛及周边的一些岛屿。”王泽冰告诉半岛记者,“水下考古的前期程序和田野考古类似,必须得事先调研,判断出可能的价值,才集中出马。”

    王泽冰说,他和团队成员最早进入这片辽阔的海域是在2015年。前些年,山东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多次接到这片海域周边的一些渔民上报,曾在打渔过程中随网出水一些瓷器碎片。这样的消息,对于水下考古工作者而言异常重要。

    接到这些消息,不光要实地走进岛上渔民家中核实,还要查阅当地历史记载。4年后,他们确定来到这片海域,在海底寻找尘封多年的历史。

    水下考古队出海

    从山东大陆到这个被汪洋大海包围着的孤岛,并非易事。因为风浪太大无轮渡出海,为了登岛,王泽冰在陆上等了整整3天。

    先前多次来这个海岛向渔民调研的王泽冰显得轻车熟路。对于水下考古团队而言,保护好水下考古设备,犹如战场上的士兵保护好武器。王泽冰和队员们进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将他们的考古设备存放好。这些考古设备有旁侧声纳系统、多波束测深声纳系统、磁力仪、浅地层剖面仪、潜水装备和气瓶等。

    进岛后,他们住进了海岛上的一个家庭旅馆。

    带着仪器进岛10多天,只要气象和海况允许,王泽冰都会与团队成员乘船出海。不适合出岛的天气,他和成员会在房间里整理资料,也会与成员一道走出房间爬上岛上的山峰,观望这里的海况环境,用专业的眼光对海域进行另一番考量。

    若出海,午餐会在船上吃方便面,早餐和晚餐则在旅馆里解决。不管是船上吃方便面还是旅馆就餐,团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能喝酒,不管是啤酒、白酒还是红酒。所有队员不能碰酒,这是一条红线。

    与陆上考古相比,水下考古对气象的要求更高。每年的7—10月份最适合水下考古,看天出海,自然早已成为王泽冰和团队成员必须自觉执行的习惯。身为领队的王泽冰,每天从船上返回住所,都会通过手机了解次日的天气状况和潮汐变化,甚至在入睡前也要确认这些变化。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浪文化 作者: 责任编辑:小魏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