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宝库藏品

零距离揭秘水下考古:不是简单的“海底捞”

    局域织网觅遗失文明

    考古船拖着旁侧声纳系统在水下奔跑,实时影像被传输到电脑屏幕上。突然之间,屏幕上出现了一艘静躺在海底的木船。对于这个木船的影像,王泽冰并没有惊讶。

    “这是人工沉船,是一艘小型木船。”王泽冰说,“类似沉入海底的木船在山东一些海域常见。”

    旁侧声纳系统在海底发现一沉船。

    王泽冰解释,近年来渔业资源萎缩,当一些木船失去出海或打渔价值时,往往会被人工沉入海底造人工渔礁,以此吸引鱼群安家落户,形成稳定的水下生态环境,丰富当地渔业资源。

    中午12点,考古船在海面上停了下来。此时,考古人员的午饭时间到了。午饭很简单。每个成员端着泡好的方便面和火腿肠走出了船舱,坐在甲板上享用起来。

    午饭过后的队员并没有休息,而是重复着上午的工作。海底的影像一直被传输到电脑屏幕上,王泽冰一直紧紧地盯着屏幕,生怕漏下什么线索。

    将水下影像利用声纳系统呈现出来,只是水下考古的一个环节。这个被考古立项的汪洋大海,只要适合出海,团队就在海底的局地“织网”,寻找失落在海底的古文明或倾覆于海底曾经的辉煌。

    “一旦发现有重大疑点,我们团队将开展更加详细的排查工作。”王泽冰说,“将按照水下考古的流程进行发掘、抢救或保护。”

    下午4时,海上风浪越来越大,考古船在风浪中飘摇,海浪猛烈拍打船体,浪花撞过船体再冲进船舱,船舱里已经有了积水。这些险情,对于很少上船的记者而言,已心生忐忑,但考古队员们却司空见惯。

    驾驶室里的王泽冰和其他成员来到船尾,开始利用升降机起吊水下的旁侧声纳系统。5分钟后,这个在水下已经工作了6个多小时的铁疙瘩提升出海面,并被抬到了船头的设备存放处。被抬到存放处的铁疙瘩没有进仪器箱,而是开始用事先准备好的一大桶淡水进行“洗澡”。

    “尽管仪器材料经得起海水盐分浸泡,但一些接口仍需要用淡水清洗。”孟杰说,“这样才更有效保护仪器。”

    浩瀚深海中,当载着考古队员的考古船劈波斩浪靠岸时,已是晚上7时。此时,离岸时的朝阳亦被星星渔火替代。

    下船前,脱掉了考古服的王泽冰看了看手机上次日的气象预报:风力6~7级,阵风8级,显然8级的海风不适合海面作业。

    夜,笼罩着孤岛。休整后的考古队员们等待着下一个出海的日子。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浪文化 作者: 责任编辑:小魏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