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宝库藏品

零距离揭秘水下考古:不是简单的“海底捞”

    对话水下考古,是个高危行业

    半岛记者:水下考古团队靠什么获知考古区域?

    王泽冰:我们前期要派出人员做陆地调查,要深入到沿海村落或者各个渔村,走访对象是常年出海打渔的渔民。我们通过座谈的方式,获得他们在生产过程中拖网出水的一些瓷器或者其他器物。渔民拖网时会拖出一些早期的青花瓷,这些青花瓷有碗和盘子等出水物证。我们以此认为这个地方可能会有一个水下疑点。

    半岛记者:发现瓷器或碎片的海域,如何来确定海底存有遗失的古文明?

    王泽冰:考古讲究有实物,不能光靠口说,哪怕是很多渔民说这个地方有一个文物点,可信度对我们而言也是不够的。如果好多渔民说这个地方有沉船点,有渔民曾捞出来文物,这样的话,物证和口碑资料的可信度就大大提高了。通过这些,我们再去梳理地方史志或县志,或早期例如清代的史料,史料上记载着这个地方曾发生海难,甚至沉船点都会有记载。这样我们就会多方面寻找线索点,来形成比较规范或可靠的点,对于这些点,我们会做重点排查。我们会搭载物探设备,去探索这些点。这些点不一定在海床表面还是海床底部的泥下,我们一般会通过多种物探方式,例如常用的一种能够三维成像的多波束探测声纳。

    半岛记者:我国水下考古技术成熟吗?

    王泽冰:考古有100多年历史了,尤其田野考古。田野考古已经形成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或技术方法。水下考古作为衍生,理论上也沿用田野考古的一些理论。水下考古在实用方法上,不断进行探索。我们这种探测,利用了各个学科比较成熟的技术和方法,来满足我们寻找一些沉船点和水下疑点。尽管我国水下考古起步比较晚,但搭载平台比较高。当前我国的水下考古是利用各类考古过程中形成的优势经验,来服务这个行业。我们此前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首先必须探测到海底有一个明确的点,然后才能对这个点进行针对性的下水探摸。水下考古是重点局域布网,但绝不是盲目的大海捞针,时间和经费都不允许大海捞针。我们是寻找掩埋在水下黑暗中已几十年、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我们利用先进仪器和专业技能,到那些常人难以抵达的海底世界或者湖泊等水底世界,进行探知。

    半岛记者:咱们考古船这次所挺进的这个海域,曾发现了疑点?

    王泽冰: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对整个湾内的类似普查。首先我们用海洋磁力仪,把这个大区域扫一遍,会发现好多异常点,因为磁性的东西发现异常点会有所反应;之后再对异常点进行细化、分区和排查;还要用其他仪器寻找点上的具体情况。通过设备扫测,我们在当前考古的这个区域发现了多处疑点。

    半岛记者:发现的每处疑点,对考古而言都很重要?

    王泽冰:并非每一处点对我们都有意义,通过潜水查看,通过拍照片,留影像来确认水下遗迹的性质。这些疑点到底是个石头还是沉船?它是现代船还是古船?是铁船还是木船?这是潜水探摸的重要目的。如果是早期沉船,潜水员下去要对其进行保存现状的了解,了解之后再确定价值的大小。

    半岛记者:潜水探测一般是几个人共同下水?

    王泽冰:是两人,我们采用潜伴制度。所谓潜伴,就是两人一组,在水下工作都要两人待在一起。两人下去要有相互照应,每人下水时身上都会有个备用的呼吸器,出现问题,你会随时找到潜伴。水下有危险时,你会将备用呼吸器交给对方。呼吸器是嘴里叼着一个,身上挂着一个。潜伴的呼吸器出现状况或者气体用完了,我会将我身上备用的呼吸器给他。

    半岛记者:每个团队成员下水,呼吸器可能会有风险?

    王泽冰:会有这种情况。你在水下工作久了,气瓶里的气体就不足了。

    潜水装备

    半岛记者:你们下水,背的是氧气瓶?

    王泽冰:我们背的不是氧气瓶,是压缩空气。出现危险的情况,我们就会随时摸到潜伴,将备用呼吸器交给对方,两人就可出水了。

    半岛记者:你们有固定的潜伴?

    王泽冰:没有固定潜伴。我们会根据潜水需要,现场分配。因为所有潜水员都经过专业培训,都会潜水,不是谁必须和谁在一起。水下出现险情之后,水中无法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我们潜伴在水下或发生险情时全部靠手势交流,潜伴之间的距离一般在1米之内,或者你伸出胳膊就能抓得住对方的距离,因为水下视觉很差。在山东,威海海域的水下视觉距离好一些,青岛海域水下的视觉距离并不好。

    半岛记者:每个水下考古的大项目,都是自己团队独立完成?

    王泽冰:山东水下考古中心经过国家文物局培训的能潜水的总共有13人,其中青岛有5个。目前我国有160多个水下考古专业人员,而在一线工作的可能不足80个。国内任何一个水下考古大项目都是国家水下考古中心临时借调来共同开展,没有哪个省份能完全独立进行和独立开展这些大项目。威海湾的定远舰水下考古也是借调了其它地方的水下考古团队员,我们这个团队也到过广东、海南、河北、福建的考古水域。广东和山东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重要区域,这两个省份的水下考古人员分别有十多人。

    半岛记者:水下考古的目的仅仅是寻找文物吗?

    王泽冰:不是仅为寻找文物。我们是通过找到这些文物点之后,来研究文物背后的东西,研究历史。其实,对我们水下考古而言,要通过实物,来研究历史这个学科。和田野考古一样,在陆地上通过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研究文物背后的历史和当时展现出的社会现状。水下考古是通过找到沉船点或者疑点,通过出水文物来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现状。我们就是通过这些重要的节点,把这些港口和航线接起来,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半岛记者:水下考古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王泽冰:风险是很大的。每次潜水调查遗物,我们都很小心,尤其一些水下的古船,你看似能背着潜水设备钻进去,但当你钻进船舱,在海水的作用下你可能就出不来了,这是很致命的。所以,我们的潜伴制度,不光是相互照应,还要相互救援或报信。此外,当面对一个陌生区域、水下陌生器物、尖锐器物,我们都得慢慢进行,不可盲目,越慢越安全。水下保护好自己才能更有力考古。当然,在水下的黑暗处除了这些风险之外,尤其大洋中,可能会碰上渔网,还有水母,我们曾有过被水母蜇伤的经历。北部海中极少碰到鲨鱼。海水中能见度低,也是风险之一,除此之外潮汐也是潜在的很大的风险。考古潜水这个行业,到目前还没有保险机构愿意给我们投保。他(保险公司)认为你这是一个高危行业,与飞行、与极限运动一样,属于高度危险行业。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中心专门找了保险公司给我们统一投保了。我们这个行业与一般的人身意外险不一样。航天员进太空有风险,田野考古也可能遇到意外风险,海洋和湖泊考古都有风险。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风险,如何去避免风险。

    半岛记者:目前你潜水有多长时间?

    王泽冰:这个真没算过,几百次是有了。以今年在威海海域考古定远舰为例,基本一天两潜,每潜一次都在50分钟,这个项目先后潜水有40多天。

    半岛记者:你下水一次能待两个小时?

    王泽冰:待不了两个小时,因为气瓶太小。潜水的时间要看下水的深度,20多米的深度要背一个气瓶,你可能也就待40多分钟。

    半岛记者:你最深潜过多少米?

    王泽冰:最深潜过60米,在培训时潜过60米的深水,一般水下考古都在30米内,30米内属于免减压潜水,不需要做减压,在水下工作完成之后,会慢慢慢慢地上来了。

    半岛记者:考古潜水与普通的商业潜水有何不同?

    王泽冰:考古潜水和一般商业潜水,类似海参捕捞潜水不同。免减压潜水你出水后在水面达到一定的休息时间,就可以进行第二潜。但是,你超过了免减压极限,你做了减压,这一天你就不能再潜水了。做了减压,若重复潜水,得减压病的风险会大大提高。减压病是潜水中致命的问题。捞海参的这些人,80%的有减压病。我们接触过很多沿海的商业潜水员,基本上都有减压病,这些商业潜水员的身体里有大量的惰性气体排不出去,这种减压病一旦得了,是不可逆转的。

    半岛记者:你和团队在青岛海域做过考古吗?

    王泽冰:做过山东水下普查,我们2011年在灵山岛海域潜过水,没有什么发现。当时也是一些渔民给我们提供的点,线索点一般是靠渔民提供,渔民是最直接跟海域打交道的。他们常年出海打渔,生产过程中会有所发现,他捞上来一些老物件之后,会有一些线索点,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线索点的确切位置,但大致的位置他们知道。我们通过走访渔民,找到可疑点或可疑区域,利用仪器重点探测之后再下水。

    半岛记者:水下考古与田野考古的保护有何不同?

    王泽冰:我们做完水下考古之后,由相关部门来承担文物所处海洋或湖泊的区域保护。例如需要对水下遗址进行保护,有规划部门根据我们考古的资料情况进行完善的规划,需要划海洋水下保护区的,这个保护区一旦保护起来,就不能搞养殖、不能搞旅游开发、不能搞垂钓,区域禁渔。山东海岸线总长3345千米,海域面积达4.73万平方公里。山东的水下考古,从调查到发掘到保护,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上一页 1 ... 4 5 6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浪文化 作者: 责任编辑:小魏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