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书香上海

疫情下的书店深冬:图书行业的惊蛰何时来临?

    尾声:书店的未来

    “这段时间大家都躲在家里没有办法出门,我相信疫情真的结束之后,书店也会有一波反弹,因为毕竟大家闷久了,喜欢看书的人就是喜欢看书,有的人的休闲活动可能是吃饭、去玩,可能有些人就是想去书店走一下,我想会有很多客人愿意回来的。”黄翊苹对疫情结束后的实体书店整体持乐观态度。她说,图书虽然不能说是刚需,但是很多人已经把去书店看书看作是生活当中的一种精神寄托了。

    万国英则认为,此次疫情的影响还有1到2个月,书店恢复还需要3个月,要半年时间才能够看到整个行业的变化。在整个图书行业,只有像教辅这样的刚需或者特别热门的书才会成为消费重心。“人们满足了基本需求以后才会想要精神层面的需求。在这半年里,实体书店该倒的就会倒掉,能够生存下来的实体书店也很危险。减免房租、补贴社保等措施可能可以解决两三个月的问题,但‘救急不能救贫’。”

    实体书店的劣势地位非一日之寒,此次疫情只不过直接撕开了书店行业的旧伤。万国英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提到,在疫情之前,电商已经把实体书店打得体无完肤了。“折扣战从2018年打到现在。去年更加恶劣,基本每个月电商都有活动,2019年实体书店的数据已经很难看了。”而在实体书店行业当中,资本补助已经扭曲了行业的生存常态,导致书店行业商业模式暧昧不明。这也正是公众号“做书”的文章对单向空间提出的批评之一:当家产品是单向历,撬动文化界的是单读杂志、单向街书店文学奖,这样一来,还不如干脆脱去“沉重肉身”。

    2月18日青苑书店 图片源自@青苑书店 微博

    “一家书店在宫殿般的场所里能够自负盈亏吗?不算投资的话,这样的标配也让服务成本增加。书的盈利、咖啡、文创都不能转化为书店的造血功能,但如果完全靠补贴来做,就不能够真正叫做商业行为。”万国英认为,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有利于书店发展的。但是书店行业应该有一个思考,因为现在很多人把书作为附属和装饰,让书店成为打卡、拍照、游览的地方。“北大不是因为招收的学生很多,而是因为培养出了很多人才,才是好学校。书店也是这样,能够给市民带来什么引导,培养多少读书种子,才是书店真正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万国英担心的是实体书店既存的老问题,书萌创始人孙谦则看到了一种新出路。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采访时,孙谦称,经历这次疫情,此前在书店业流行的“书店+”“图书+”理念受到了巨大挑战。实体书店如何将互联网思维贯穿于运营全程,在线上线下进行符合实体书店实际的融合,将成为广大实体书店最为关切并且实践的方向。之后孙谦还发表了一篇文章《实体书店如何盈利——未来篇》,称未来实体书店的盈利主要依靠三个部分:升级产品线,从原来的只卖图书、文创、咖啡这些有形产品拓展到课程、知识、服务等无形产品上;要进行升级服务,从原来的只提供现有产品的批发零售服务到提供社交和情感的服务;空间上要进行线下到线上的升级,积累对自己有信任感的客户,形成自己的“私域流量”。“实体书店未来的战场,将不再只是线下。未来,产品、服务、空间的全面转线上,是大家的新课题。”

    青苑书店也进行了线上活动,在“书店燃灯计划”当中,书店卖出了不到十本书,从销售的角度上说收益不是很大。但是万国英看到,做线上活动本身是有意义的,能够在疫情期让在家宅了一个月的书友得到一些新的思考。她说,未来也许会带来线上线下的新组合。2月20日,青苑书店开门营业,第一天客人不到二十人,第二天下雨,客人更少了。不过万国英依然抱有希望,熟客告诉她,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再和读者们聚到一起。


上一页 1 ... 3 4 5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界面 作者:记者 潘文捷 责任编辑:小魏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