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宝库藏品

上海,一座几乎难觅出土文献的城市,却让冷门“绝学”发扬壮大

  人类的历史文化,端赖文字记录。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持久性和延续性。从殷周到汉晋的2000多年间,汉字先后藉由甲骨、青铜、竹木、丝帛被记载传承。近代以来,考古学兴起发展。特别自上世纪70年代起,地不爱宝,一批批重要的简牍文献重见天日。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肩水金关汉简》《悬泉汉简》《地湾汉简》《玉门关汉简》《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近年来,这些新见出土文献相继由上海多家出版机构持续推出。

  由上海中西书局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出土文献》本月正式创刊亮相,成为在该领域出版发行的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学术期刊。在推动“冷门”不冷、“绝学”不绝的长路上,上海出版人与全国学术界携手继续前行。

  成为中国出土文献出版高地

  所谓出土文献,是与传世文献相对的一个概念,指出自墓葬、遗址等处的古文献材料,涵括的对象从甲骨文、金文、盟书、玺印、陶文、货币、简牍、帛书、石刻,到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明清墓志等,还包括梵文、于阗文、佉卢文等古西域文献。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出土文献的重大发现都极大影响了学术发展:西汉中期的孔壁中经,皆战国“古文”,有逸书十六、逸礼三十九,昭示汉人熟习的二十九篇《尚书》、十七篇《仪礼》并不完备,引出所谓汉代学术的今古之争;西晋汲县所出竹书,所载史事、年代与流传经史多有差异,引发的年代学、地理学问题至今仍被学者研究讨论。20世纪以来,甲骨文与敦煌文献更是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文献的整理出版一直得到国家高度重视,诸如《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吐鲁番出土文书》等重要文献的合编、“秦汉简帛整理小组”的组建等,可以说集合了全国的学术力量。

  随着考古新成果不断涌现,出土文献的发掘与抢救,得到各界高度关注。尤其是简帛文献,因其承载的文字量大,涉及古文字、古文献、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等诸多方面,更为学界瞩目。1990年至1992年,甘肃河西走廊悬泉置遗址出土大量汉简;1993年,郭店楚简在湖北荆门发掘出土;1998年上海博物馆抢救了一批战国竹简;2002年湖南湘西里耶古城出土大量秦简;2007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抢救了一批秦简;2008年清华大学抢救了一批战国竹简;2009年北京大学入藏一批西汉竹简、2010年又入藏一批秦简;1996年至2010年,湖南长沙五一广场地区先后出土五批从西汉到三国的简牍;2016年安徽大学入藏一批战国竹简……这些出土文献携带的信息,多为两千多年来首次面世的内容。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华社 作者:施晨露 责任编辑:老鱼头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