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魔都格调

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去年77部孵化5部,今年征集到147部

  首届“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作品《生死签》《对不起,我忘了》4月9日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与制作方签订合同,投入制作。

  过去一年,孵化计划从77部投稿作品中甄选出5部佳作进行孵化,剧本朗读会后挑选出3部作品,在去年12月的工作坊呈现。经过4个多月沟通,两部作品顺利对接制作方,18个月后首演。

  “如果工作坊是相亲,那签约就是订婚。”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说,“华语原创音乐剧缺乏创作者、制作者、市场参与者交流的平台,希望孵化计划能促进行业生态发展。”

  孵化作品,更孵化人

  《对不起,我忘了》编剧李宜橙、作曲阎毅分别是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生,这是他们合作的首部音乐剧。作为编剧,李宜橙习惯一个人战斗,但过去一年,在孵化计划,她感受到机制的作用和团队的力量。“这里有专业的导师、科学的流程,让你获得快速成长。”

  看到两部作品成功对接制作方,孵化计划统筹、音乐剧制作人王海笑比创作者还高兴:“过去一年,大家没少掉头发,也遇到分歧,沟通和协作是作品成长的关键。”

  一向严格的孵化计划评审、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对这些年轻人的作品给出“不俗”的评价。他说:“孵化计划是孵化作品,更是孵化人。这些创作者虽然年轻,但很专业。”

  与《对不起,我忘了》签约的是资深制作人薛小宁,她说:“这部作品让我笑出几丝腹肌;和两位创作者聊天,发现很有默契。有文化广场这个强大后盾,我可以轻装上阵。孵化计划就像一个原创音乐剧的苗圃,希望可以建成华语原创音乐剧的奇幻花园。”

  制作人苏莉茗和她的上海合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则相中《生死签》的商业价值。苏莉茗曾担任文化广场音乐剧《拉赫玛尼诺夫》制作人和《我的遗愿清单》的巡演代理方,她说:“《生死签》讲述一个从来没有讲述过的故事。有困惑、有矛盾、有冲突,音乐性和故事性兼具,可以直观看到它的市场价值。”

  征集到52部疫情相关作品

  无论是创作者、导师,还是评审,“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的参与者提到最多的词就是“机制”和“生态”。要孵化出好作品,不能没有科学的机制;要促进原创音乐剧蓬勃发展,不能没有良好的生态。“关于中国式音乐剧,没人有标准答案。”王海笑说,“我们一直在探索,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科学管理孵化过程,对成果进行阶段性检验,构造新的商业结构……让人欣慰的是,孵化计划带给我们惊喜。”

  此次“2020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共征集到147部投稿,数量几乎是首届的两倍。2月底,孵化计划发布以疫情为线索的“特别征集”,获得创作者积极响应,147部作品中有52部作品与疫情相关。

  此外,孵化计划还将把孵化作品纳入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发起成立国内首家“上海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作品库,在授权范围内免费开放孵化作品的院校版本,助力“产学研一体化”。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 作者:吴桐 责任编辑:老鱼头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