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洋场风情

藏在轨交五号线“萧塘站”里的秘密|上海两千年人物考⑤华亭卫氏

  【五】

  朱熹之说曾被打击为“伪学”。卫泾认同朱熹的理念,与之交好“友善”,并在他逝世后,取其遗著,刊刻传世。此举被认为“对朱子的理学传播意义深远”。

  宋亡后,卫泾裔孙卫富益建白社书院讲学,规定:“凡缙绅仕元者,不许听讲。”江南士子从学者不绝。

  学问、气节,在华亭卫氏不绝,在江南文化与中华文化亦不绝。

  卫泾曾自考先祖:“上世齐人,唐末避乱徙钱塘,又自钱塘徙华亭,故今为华亭人。”就此,华亭卫氏从何而来有了一份依据。

  其中那句“唐末避乱”,值得注意。

  这被认为是中国史第二次,因动乱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前一次是西晋末年,也即陆机陆云逝世不久的“衣冠南渡”建东晋。后一次是北宋末年,宋高宗渡江到临安建南宋,也称“衣冠南渡”。

  而唐末这一次,被称“衣冠荡析”。李白写道:安史之乱后,“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另一位诗人韦庄也在长安亲睹唐末战乱后,写下“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研究者张兴武谈到,当时“避地衣冠尽向南”主要有西蜀、闽中、江淮三个方向,其中,在杨吴、南唐及吴越有国的八十余年间,江淮两浙一直相对平静,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地区,于是成为了大量“衣冠”所往——“当是时,天下瓜裂……江南称为文物最盛处”。

  宋代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出现的众多文化望族,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范仲淹所在的“苏州范氏”,苏洵、苏轼、苏澈所在的“眉州苏氏”,都是其中之一。全国还有十几个。不过张兴武认为,宋代“望族”的起家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发迹于五代乱世,经几代人不懈奋斗而终成,苏州范氏即属此列,包括吴越钱氏;一种则原来并无富贵根基,最初由一人或几人开基创业,子孙后代前赴后继,通过科举入仕或学术传承等现实渠道维持家声不坠,“两宋望族中绝大多数都有过这种经历”,如苏轼所属的眉州苏氏。

  后一类,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家族发展史上,普通士人第一次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光显门族的梦想。

  纪晓岚等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卫氏在宋,世以文学知名。”

  学者慨叹:“两宋时期的这一变化,确实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打破了过去门阀时代‘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的宗族等级制度。”“从本质上说,从唐末五代到两宋时期,高门大族发家模式的转变,正是中国历史从‘中古’向‘近世’发展转型的一个缩影。”

  从宗族等级到可以凭本事有上升通道,这是“划时代”的历史进步。

  从中古,到近世,这可视为中华文化的“唐宋之转”。

  其中,有华亭卫氏,和上海的身影。

  当路过“萧塘站”、漫步松江城、踏青佘山上,会否想起?

萧塘站外景。李茂君 摄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 作者:郭泉真 责任编辑:老鱼头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