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洋场风情

藏在轨交五号线“萧塘站”里的秘密|上海两千年人物考⑤华亭卫氏

  ※ ※ ※

  上海千年人文史的重要篇章

  ——对话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孔妮妮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郭泉真

  孔妮妮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目前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及宋代思想史和社会史的研究。已出版专著一部、在《学术月刊》《史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通过对上海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对华亭卫氏后人的访谈,孔妮妮深感崛起于宋代的华亭卫氏曾书写上海千年人文历史中的重要篇章,文人、学者、乡贤、名宦频出,对推动江南文化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其地位和声望正是源自于世代相继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责任。

  记者:华亭卫氏建立了怎样的家学传统,对江南地区的学术发展和江南文化有何作用?

  孔妮妮:我发表在《史林》上的一篇论文曾对华亭卫氏家族的学术文化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华亭卫氏世传礼学。卫湜是南宋研究《礼记》的著名学者。晚宋大儒魏了翁为《礼记集说》作序,认为此书不仅可备礼书之阙,而且为士人提供了修身立德之基、经世致用之法。华亭卫氏还以对易学的精深研究享誉江南。卫富益、卫谦皆精于易学,卫富益从学于著名学者金履祥、许谦,深为二人所器重,从学者众多。卫谦擅长以象数阐释义理,在宋元变革时期对江南士人的政治取向和道德重塑具有积极影响,为刘敏中等名臣所推重。历经数代学术传承,华亭卫氏逐步建立起以礼学、易学为核心、以经世致用为主旨的家学传统,对江南地区的学术发展有重要贡献。

  从宋至元,在华亭卫氏一族中涌现出卫宗武、卫谦、卫德嘉、卫德辰、卫仁近、卫仁复等书画翰墨、诗词歌赋、经史博物皆精的文化名士。卫宗武晚年仿效北宋时期司马光、富弼、文彦博等人组成的洛阳耆英会,邀约诸多乡贤诗词唱和,月集游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真率会,在华亭具有很高的文化影响力。卫宗武之子卫谦在宋亡后不仕,以遗民的身份频繁参与汐社、月泉吟社、武林社、西湖诗社的活动,在江南文化圈中享有崇高的声望,邓文原、赵孟頫、张之翰等名士皆为其友,“名人韵士游其门者无虚日,远近识不识皆称为卫山斋”。他辞世后,时人在挽辞中哀叹华亭儒林自此失去一代宗师,“云间便觉无清气,江上谁能继古风”。卫谦长孙卫仁近、卫仁复在萧塘营建了依山傍水的乐静山房,与硕彦名儒、文坛诸英论道赋诗、结社交游,不断拓展着华亭卫氏的文化世界,延续着世代相继的文化传统和风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华亭卫氏自卫肤敏后,卫泾、卫湜兄弟相继以学术著,而卫宗武“文采风流,不失故家遗范,有自来矣”。郭泉真 翻拍

  记者:北宋范仲淹倡议兴学,江南地区率先响应,自此形成了“崇文重教”的社会风尚。华亭卫氏的积极参与,在上海形成了怎样的文化景象?

  孔妮妮:从北宋卫公佐助力华亭县学的营建,到南宋卫宗武创立九峰书院,华亭卫氏对文教事业的热情始终不衰。华亭人笃信佛教,终年香火不断,当时民众对营建佛寺的热情远胜于兴建学校。北宋仁宗年间,在范仲淹的倡导下,各地纷纷兴起了办学的高潮。周边小县已纷纷建学,华亭作为大县却迟迟不建县学。陈谧知华亭县,呼吁士人协助官府兴办县学,卫公佐慨然应允愿献宅地建学,并主动承担先圣殿的营建。在卫氏几代人的努力下,新建成的华亭县学规模宏大,不逊州学。自此,华亭业儒者数量剧增,文风日盛。

  除了大力推动官学的兴办,九峰义塾也是由华亭卫氏创建。九峰义塾初以书院冠名,后卫宗武以其教育对象为华亭子弟而更名为义塾。南宋末年危亡之际,卫宗武将朱熹弟子张洽的《春秋集注》在义塾重新刊刻并大力推介,以坚华亭子弟之志。华亭士人于宋亡后守节死义者甚众。卫宗武卒后,卫谦继主义塾,他增置学田、精选儒师,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不断增强九峰书院的影响,在引导文化价值、涵育文化生态、传承文化精神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理学在基层社会中的发展传播,是否对江南文化名族产生了影响?

  孔妮妮:南宋中后期,理学从思想领域向社会领域的拓展趋势日益彰显。理学在基层社会中广泛传播,对地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到了元代,江南名族在朱子学说的影响下,竞相广书院、聚学子,买义田、建义塾,以化育乡闾为急务,还积极与地方政府展开文教合作,通过共建先贤祠、参与地方志编修等诸多方式进一步加速了理学在地方上的传播,同时也确立了自身的文化地位。明清时期的江南名族更加着力于对地方文化生态的涵育和文化价值的引导,在地方文教事务中肩负着卓有权威的管理与协调责任,并以其累世传承的文化优势推动着地方文化实力的提升。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 作者:郭泉真 责任编辑:老鱼头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