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洋场风情

旧厂房“摇身一变” 这里有了上海首家“稻田里的美术馆”

  从美术馆自身的建立过程看,人们可以发现另一种“平行”:这座乡村美术馆并非凭空建起,而是改建自低效工业厂房。练塘农副业公司总经理叶国华告诉记者,这些厂房原本是租给个体老板建厂的,做的是风力发电设备的机箱和罩子。“这些年青浦区、练塘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这里又是水资源保护区,低效工业厂房都需要调整,因此在2016年时,这里的工厂就不再运营。之后我们一直想利用这些厂房引进文化旅游项目,正好碰上有一批艺术家有意开设一个‘田野中的美术馆’,双方经过协商沟通,最终在2017年9月签订了合同,美术馆项目最终落地。”

  美术馆内的雕塑作品。茅冠隽摄

  如今的“可·美术馆”,“骨架”依然是原先厂房的样子,但内核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几乎所有的建筑外墙都被刷成了白色,建筑风格上也做了些调整,外观并非四四方方,而是充满高低起伏,设计成了“江南庭院”的模样。原先厂房的主车间被设计成了约有1500平方米的展厅。目前,“平行·上海”展览的相关展品已撤走,展厅中展出的艺术品均为个人收藏,常设展品有近100件。

  建造、运营均按专业标准,力争成“中国最美乡村美术馆”

  虽然建在乡村,但是“可·美术馆”的建设标准一点也没有降低,这是一座按照现代化标准建造的美术馆。从金田路拐进美术馆的那一刻,参观者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这种“高规格”也体现在细节之中:主展厅是白色的,层高非常高,提供给人宽阔的视觉空间,同时,大厅里配上了专业的照明灯,灯的颜色、位置、角度都经过了专业人士选定,确保艺术品上没有丝毫反光,能最大限度将艺术品的美呈现出来。“硬件的专业固然重要,但软件的专业更重要。在营运管理上,我们完全按照现代美术馆的方式去做,力求打造成‘中国最美乡村美术馆’。”“可·美术馆”理事长杨明辉说。

  馆内的艺术品。茅冠隽摄

  今年50岁的杨明辉是湖南人,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上海打拼,此前在外企工作,2017年辞职,全身心“扎”进了艺术行业。他告诉记者,产业结构调整、厂房闲置后,镇、村收回了厂房,“可·美术馆”再租用这些厂房。在不办专题展览的时候,馆内员工有7个人。“算上日常运维成本、租金成本等,每年大概要花数百万元,如果举办一场大型活动就要增加很多额外的花销。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坚持免费开放。既然是美术馆,无论开在哪里、谁开的,都带有公益性质,美术馆本身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这也是我们秉持的宗旨。”

  面向全球开放的艺术家驻留创作空间。青浦区供图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茅冠隽 责任编辑:李红霞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5212221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