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 魔都格调

绵延的流线,架空的栈桥,透明的表皮……崇明岛上的中华鲟保护区也许长这样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二期)设计效果图.jpg

  图说: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二期)设计效果图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近日,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位于上海市崇明岛)国际设计竞赛结果正式公布,由ennead建筑设计事务所与Andropogon景观设计事务所合作完成的作品摘取竞赛桂冠。获奖作品由ennead设计合伙人托马斯黄(Thomas Wong)主创,整体设计极富生物动态美感,外观形态与自然湿地环境交相辉映,不仅体现了设计师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定立场,更传达了对人类与自然万物和平共生的殷切期盼。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在鱼类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由于环境破坏等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古老动物已濒于灭绝。

  作为全国重要的海洋生物保护基地,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建筑面积达39670平方米,位于占地17.5公顷的风景保护区内。作为现有中华鲟保护基地的延伸,项目设计最大程度上还原了中华鲟和江豚等珍惜保护动物的原生环境,塑造了一个集生态展示与研究功能于一体的自然保护设施,为濒临灭绝的长江珍稀鱼类创造有利的繁衍条件,减少物种数量递减。

  ennead的设计方案中,建筑外观绵延起伏的流线设计颇具视觉美感,略呈弯曲的木质结构支撑了建筑肋骨,中央脊柱则将建筑的三大空间完美衔接。整体建筑合而不分,分而不离。而轻质外表皮系统则采用了半透明PTFE材料,轻柔地包裹着一系列内部养殖和展示池,最大限度地控制日照光线,营造了亮度适宜的室内空间环境。

  室外繁殖池上方的架空人行栈桥也是设计的一大亮点。场馆上方的栈桥将访客引入室内,渐渐进入馆内宁静安详的自然环境中,与自然融为一体。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在保护珍惜物种及其栖息地的同时,也给都市人群创造了了解自然的机会与平和的心灵体验。

  设计还包含了一系列位于建筑内部和外部的饲养池,模仿了中华鲟和江豚自然迁移时经过的不同大小和盐度的水域,能够更好地帮助中华鲟和江豚繁殖和饲养。此外,项目设计还包含了一系列研究设施,用于中华鲟和江豚研究以及帮助两种珍惜物种重新融入其自然栖息地。该项目通过沉浸式展览空间和体验,使访客可以看到机构所做的重要保护工作,深度观摩中华鲟的研究和养殖活动,了解鲟鱼的成长和发育。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东方网 作者:金志刚 责任编辑:李红霞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